1930年国际足联世界杯
1er Campeonato Mundial de Fútbol | |
---|---|
赛事资料 | |
届数 | 第 1 届 |
主办国 | 乌拉圭 |
比赛日期 | 7月13日–7月30日 |
参赛队数 | 13 队(来自3个大洲) |
球场 | 3 个(位于1个城市) |
最终成绩 | |
冠军 | 乌拉圭(第 1 次夺冠) |
亚军 | 阿根廷 |
季军 | 美国 |
殿军 | 南斯拉夫王国 |
赛事统计 | |
比赛场数 | 18 场 |
总进球数 | 70 球(场均 3.89 球) |
入场人数 | 590,549 人(场均 32,808 人) |
最佳射手 | 斯塔比尔(8 球) |
1930年国际足联世界杯是首届国际男子足球国际足联世界杯。赛事在7月13日至7月30日于乌拉圭举行。由于乌拉圭独立100周年,以及该国的国家足球队夺得1928年夏季奥运会金牌,国际足联(FIFA)决定将主办权交给乌拉圭。所有赛事皆在乌拉圭首都蒙特维多举行,主要赛事是在赛会为本届赛事而建的世纪球场举行。
本届赛事共有13队参赛,其中7队来自南美洲、4队来自欧洲,2队来自北美洲。由于不少欧洲球队认为远赴南美洲参赛成本太高且浪费时间,因此本届赛事只有少数欧洲球队愿意参赛。参赛球队分成4组,每组的首名晋级半决赛。首2场赛事同时进行,分别由法国和美国胜出。法国队以4–1击败墨西哥,美国队则以3–0击败比利时。洛朗也为法国取得世界杯史上首个进球。
阿根廷、乌拉圭、美国和南斯拉夫分列小组首名,出线半决赛。主办国兼大热门乌拉圭队在93,000名观众见证下以4–2击败阿根廷队,成为首届世界杯冠军。
背景
1914年,FIFA只承认夏季奥运会足球项目为业余锦标赛[1],并接管接下来的三届奥运足球赛:从1920年至1928年。而在1908年夏季奥运会和1912年夏季奥运会,奥运赛事分别由英格兰足协和瑞典足协主办。
在洛杉矶举办的1932年夏季奥运会,初步计划不举行足球赛事。由于国际足联和国际奥委会未能就业余球员的资格取得协议,因此,该届奥运足球项目停办[2]。1928年5月26日,即1928年夏季奥运会足球项目的揭幕日,国际足联主席雷米在阿姆斯特丹的会议中提出在奥运会的平台以外举办足球赛事,供所有国际足联成员参加,并容许职业球员参赛[3]。最终投票以25:5通过,计划正式推行[4]。
挑选主办国
意大利、瑞典、荷兰、西班牙和乌拉圭皆提出申办赛事[1][5]。多个原因使乌拉圭的申办成为顶头大热:由于乌拉圭是应届奥运足球冠军,因而挂上了“世界冠军”名衔;同时,申办书亦表明会兴建新球场作为比赛场地[6];此外,乌拉圭政府会为所有参赛队伍缴付一切开支[7]。其他国家退出申办[8],而1929年国际足联在巴塞罗那举行的会议,一致通过首届世界杯由乌拉圭举办[9]。同时亦任命法国雕刻家阿贝尔·拉弗勒尔(Abel Lafleur)设计“雷米特杯”[9]。
参赛球队
首届世界杯是唯一没有举办预选赛的一届。所有国际足联成员皆被邀请参加,且须于1930年2月28日前答复邀请。美洲国家非常踊跃参加,包括阿根廷、巴西、玻利维亚、智利、墨西哥、巴拉圭、秘鲁和美国,共有7队南美洲球队参赛,比以后历届赛事的队数都多。可是,由于横渡大西洋路途遥远,耗时甚久,因而长时间缺席所属球队国内正常比赛及操练[1],故此球队多不愿放人。有些俱乐部严禁球员到南美洲[10],最终,在二月限期前,没有欧洲球队报名参加赛事。为避免赛事没有欧洲球队参赛,乌拉圭足协一度寄出邀请函至非国协足协成员的英格兰足球协会。1929年11月18日,英格兰足协委员会拒绝参赛[11]。在比赛开始前两个月,仍没有任何欧洲队伍首肯参赛[12]。
国际足联主席雷米特介入,成功邀得四支欧洲队参赛,包括比利时、法国、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罗马尼亚队由科斯特尔·勒多勒斯库(Costel Radulescu)担任主教练,教练是奥克塔夫·卢奇德(Octav Luchide)和队长鲁杜夫·魏特泽尔(Rudolf Wetzer)兼任,他们是在新任国王卡罗尔二世介入下参赛的。他亲自挑选球员,并和球员的雇主谈判,要求为他们打工的球员回国后不会失去工作[14]。尽管雷米特亲自出马,但他仍邀不到法国队的明星前锋曼纽·阿纳托尔(Manuel Anatol)和法国国家队原主教练加斯顿·巴里奥(Gaston Barreau)参赛[9]在国际足联副主席鲁杜夫·斯德拉亚尔斯(Rudolf Seedrayers)的劝说下,比利时队答允参赛[15]。罗马尼亚球员在热拿亚登上“绿色伯爵号”(SS Conte Verde),并于1930年6月21日在维拉弗朗西海岸(Villefranche-sur-Mer)接载法国球员[16],并在巴塞罗那接收比利时球员[17]。
绿色伯爵号同时接载雷米特杯和三名欧洲裁判:比利时人约翰·兰坚奴斯(John Langenus)和亨利·克里斯托普赫(Henri Christophe)以及可能是来自巴黎的英国人托马斯·巴尔威(Thomas Balvay)。巴西队于6月29日在里约热内卢起程,7月4日到达乌拉圭[12]。南斯拉夫队从马赛乘坐蒸气邮轮“佛罗里达号”(Florida)到达当地。[17]
比赛场馆
本届所有球赛于蒙特维多举行,共有3个球场作为比赛场地,包括世纪球场、普塞托斯球场(Estadio Pocitos)和格兰柏尔克辛特纳尔球场(Estadio Gran Parque Central)。
能容纳9万人的世纪球场是为了举行赛事和庆祝乌拉圭独立100周年而兴建,是英伦三岛以外最大的足球场,球场由让·斯卡索(Juan Scasso)设计[18],是赛事的主要球场,雷米特形容它是“足球神殿”(temple of football)[19]。该球场举行18场赛事之中的10场,包括两场半决赛及决赛。但是,由于兴建球场的程序赶急,以及因雨季影响使程序拖延,因此世纪球场在赛事开始后5天才能正式启用[6]。早期的赛事在较小的球场进行,主要使用蒙特维多俱乐部蒙特维多国民队能容纳2万人的格兰柏尔克辛特纳尔球场和彭拿路的普塞托斯球场。
赛制
13 队分为四组,其中一组由四队角逐,其余三组各有三队。赛事以单循环制进行,赢一场得 2 分,赛和则得 1 分。若榜首出现两队同分情况,则需要打附加赛决定名次,但最终没有发生同分情况。每组的首名球队(共 4 队)晋级半决赛。在淘汰赛赛事若在90分钟内未能分出胜负,则需进行加时赛。
抽签
乌拉圭、阿根廷、巴西和美国为种子球队,不会在小组赛中获编配同组[20],当所有球队到达蒙特维多后,赛会随即进行抽签[21]。由于本届赛事没有预选赛,揭幕的两场赛事便是世界杯史上首两场赛事,分别是在普塞托斯球场举行的法国对墨西哥和在格兰柏尔克辛特纳尔球场举行的美国对比利时。这两场分别由法国以4:1胜出以及美国大胜对手3:0。法国的吕西安·洛朗成为首位在世界杯进球的球员[22]。
赛事摘要
- 第 1 组
第1组是本届赛事唯一由4队角逐的组别,参赛球队包括阿根廷、智利、法国和墨西哥。法国击败墨西哥后两天,便面对小组最强球队阿根廷。法国队阵营受到伤患困扰:门将阿历斯·特尔朴(Alex Thépot)在赛事20分钟因伤退下火线、在被路易斯·蒙蒂(Luis Monti)粗野拦截后,罗伦亦不能继续比赛。但他们仍坚持到底,可惜在赛事81分钟,蒙迪以罚球破门,为阿根廷领先1:0[23]。赛事的争议点是裁判阿尔梅达·瑞戈(Almeida Rêgo)在法国前锋马塞尔·兰基拿(Marcel Langiller)进球前的一刻,突然鸣笛完场,但当时离完场还剩下六分钟。在法国球员抗议后,赛事才恢复进行。[24]法国终以一球落败。此外,法国队在48小时内踢完两场比赛,智利队才正式亮相,在以逸待劳下,智利以3:0轻取墨西哥[25]。
阿根廷的第2场赛事对墨西哥,获得世界杯史上首个点球,玻利维亚主裁判尤内塞斯·沙乌塞多(Ulises Saucedo)在本场赛事共吹罚五个点球,当中三个具争议性。[26]古拿莫·斯塔比尔(Guillermo Stábile)在其国际赛处子战中大演帽子戏法[27],尽管队长曼纽·费雷罗(Manuel Ferreira)须回布宜诺斯艾利斯应考法律试,阿根廷仍以6:3大胜对手[28]。小组的尾场决定晋级资格谁属,赛事双方阿根廷和智利同样击败法国和墨西哥。在蒙迪侵犯阿托罗·托雷斯(Arturo Torres)后,赛事充满火药味[24]。阿根廷以3:1胜出这场赛事并晋级四强。
- 第 2 组
第2组由巴西、玻利维亚和南斯拉夫角逐。种子球队巴西本来一直被外界看好,但在小组首战却意外地以1:2不敌南斯拉夫[29]。在本届赛事举行前,玻利维亚队从未在国际赛中取胜。在他们的首战,首发球员透过穿着印上单字的球衣,合组成Viva Uruguay(意思为乌拉圭万岁),表示对主办国的敬意[30]。玻利维亚的两场赛事的过程相似:都是有不错的开局,但最终同样大败。对南斯拉夫时,他们保持一小时不失球,但在最后三十分钟内连失四球[25]。可惜的是,玻利维亚在赛事中多个进球被判无效[30]。在对巴西一战,由于晋级资格已由南斯拉夫夺得,这场赛事变成例行公事,半场巴西以1:0领先。巴西在下半场再取得3个进球,其中两球由“全能”运动员佩雷瓜伊诺(Preguinho)射入[31]南斯拉夫晋级半决赛。
- 第 3 组
主办国乌拉圭在小组赛遇上秘鲁和罗马尼亚。小组首场赛事出现世界杯史上首张红牌,秘鲁球员普拉西多·加林多(Plácido Galindo)在对罗马尼亚时被逐离场。罗马尼亚球员凭借人数上的优势,在完场前连入两球,以3:1击败对手。这场赛事亦是世界杯史上入场人数最少的一场赛事,官方入场人数为2,459人,但事实上只得约300名观众入场观战[32]。
由于世纪球场未能如期竣工,乌拉圭的首场赛事推迟至第5个赛日才进行。世纪球场首场赛事展开之前,球场举行盛大的典礼以庆祝乌拉圭独立一百周年。乌拉圭队在赛前进行了为期四星期的集训,球员须接受严格的纪律训练。门将安德雷斯·马札内(Andrés Mazali)由于在宵禁期间违规和妻子约会而被逐出大队[33]。这场比赛同时是乌拉圭首章宪法制定一百年纪念日,而乌拉圭队在力战下以1:0小胜秘鲁。乌拉圭传媒普遍不满意球队的表现,反而对秘鲁的表现表示赞赏。[34]乌拉圭在次役凭着上半场攻入4球,以4:0轻松击败罗马尼亚,晋级半决赛。
- 第 4 组
由多名国际赛新丁为骨干的美国队主导了第4组。该队被一些法国代表团成员起了“进球机器”的绰号[5]。他们首战意外地以3:0轻取比利时,乌拉圭报章Imparcial以“美国队的大胜震惊球坛”为标题[35]。比利时传媒对战果和裁判的判决感到失望,并指出美国队第2个进球越位在先[35]。该组的第2场赛事虽然刮起大风[36],但仍无阻美国射手毕·巴特纳乌德(Bert Patenaude)面对巴拉圭时,完成世界杯史上首次帽子戏法。在2006年11月10日之前,国际足联一直纪录首次帽子戏法是由阿根廷的 古拿莫·斯塔比尔(Guillermo Stábile)做出。但在2006年,国际足联宣布将美国队球员汤姆·佛罗雷(Tom Florie)在对巴拉圭的进球改为巴特纳乌德取得,而这场赛事比阿根廷的赛事早两天举行,意味着巴特纳乌德成为首位在世界杯决赛圈上演帽子戏法的球员。[37][38]由于美国已取得半决赛资格,最后一场赛事的胜负已变得无关痛痒,结果巴拉圭以1:0小胜比利时。[25]
- 半决赛
4支小组首名球队阿根廷、南斯拉夫、乌拉圭和美国皆晋级半决赛。两场4强赛事形势都很一面倒。在首场半决赛,阿根廷凭着蒙迪的进球,在上半场以1:0领先美国。在下半场,美国完全不能抵挡阿根廷的猛烈进攻,阿根廷终以6:1大胜。[39]
第2场半决赛犹如1924年奥运足球赛的翻版,赛事双方为南斯拉夫和乌拉圭。南斯拉夫虽然由班尼斯拉夫·塞库里奇(Branislav Sekulić)先开纪录,被乌拉圭连追三球反超前后,南斯拉夫曾在完半场前取得进球,但却被判越位在先,这球助理裁判的判决充满争议性。[29]在下半场乌拉圭乘胜追击取入3球,最终以6:1大胜,何塞·佩德罗·塞阿(Pedro Cea)更完成帽子戏法[39]。
- 三、四名决赛
由于FIFA在1934年世界杯才首次引入三、四名决赛,因此1930年世界杯是唯一没有三、四名决赛的一届赛事。但在1984年FIFA的一则公告却误述本届赛事存在三、四名决赛,由南斯拉夫以3:1胜出[40]。该公告所述和原先的赛程出现分歧。根据一本由海德·耶瓦德(Hyder Jawad)于2009年出版的书籍所载,南斯拉夫由于对半决赛大败予乌拉圭一战的判决感到不公,因此拒绝出战三、四名决赛。[41]
于赛事完结后,美国队及南斯拉夫队之队长均获发铜牌,但FIFA技术委员会在1986年世界杯发表的报告记载在历届世界杯决赛圈每支球队在赛事的排名,报告将美国评为季军,而南斯拉夫只得第四名[42],此排名自此为FIFA所沿用[43]。在2010年,南斯拉夫在1930年世界杯代表团团长科斯塔·赫德茲(Kosta Hadži)的儿子和当时南斯拉夫足协的副主席,指出南斯拉夫队在颁奖时确实获得一面铜牌,而该面铜牌由赫德茲和他的家族收藏了80年。根据资料,南斯拉夫是位而第三名,原因是他们在半决赛不敌最终冠军乌拉圭。[44][45]而该面奖牌的来源及可信性则仍未获官方证明。
- 决赛
经过半决赛两场“大屠杀”后,乌拉圭和阿根廷昂然杀入决赛,成为1928年奥运足球决赛的翻板,那场决赛乌拉圭在重赛后以2:1胜出。
决赛于7月30日在世纪球场举行。拉普拉塔盆地笼罩着高涨的情绪,公众不再对赛事的吸引力有所怀疑。阿根廷方面安排了10艘船,但它们不能将所有球迷从布宜诺斯艾利斯接载到蒙特维多,[29]阿根廷球迷亦驶了多条船只尝试过河。估计有1至1.5万阿根廷球迷起程,但蒙特维多的港口由于空间所限,使大批球迷未能在决赛开赛前到达球场,不少更未着陆。[46]在球场内,球迷不断寻找武器[47]。大门在早上8时(即开赛前6小时)开启,在中午已坐满人[29],官方入场数字为93,000人[48]。由于双方就比赛用球一直争持不下,FIFA被逼介入及决定在上半场使用由阿根廷队带来的球,而下半场则用乌拉圭的[5]。乌拉圭的阵容有一个位置改变,由卡斯特罗代替抱恙缺席的安西尔莫[39]。蒙迪在赛前1天接过死亡恐吓后仍坚持比赛。裁判为比利时人约翰·兰坚奴斯(John Langenus),他在赛前数小时才答应任命,并购买了人寿保险[49]。此外,他亦要求大会在赛后1小时内在港口安排1艘船,让他可以随时逃走[50]。
主队球员巴勃罗·多拉多(Pablo Dorado)为主办国攻入第1球,从右路施射地波破网[51]。阿根廷队展示他们出色的传球能力,在8分钟后便扳平:卡路士·佩乌萨勒接应费拉拿的美妙传送,突破防守成功破网追成1:1[51]。上半场完前几分钟,在赛事射手榜领先的斯塔比尔再为客队进球,以2:1反超前。乌拉圭队长拿沙斯向裁判投诉斯塔比尔越位在先,但无功而回[49]。下半场乌拉圭队的表现有明显改善,在蒙迪错过为阿根廷扩大比分后不久,乌拉圭发动一轮攻势,由何塞·佩德罗·塞阿(Pedro Cea)追成平手[51]。10分钟后,山度士·伊雷亚特(Santos Iriarte)为主队取得进球,乌拉圭再次领先,而临完场前,卡斯特罗为乌拉圭锦上添花,锁定4:2胜局。[49]兰坚奴斯在1分钟后呜起完场笛,乌拉圭继夺得奥运足球冠军后,再捧走首届世界杯的冠军奖杯。祖利斯·雷米向乌拉圭队颁发世界杯奖杯,这杯后来被乌拉圭足协主席鲁尔·祖迪(Raúl Jude)命名为雷米特杯[52]。乌拉圭政府宣布翌日为全国法定假期[48],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大批民众向乌拉圭领事馆抛石头泄愤[53]。直至2010年,阿根廷前锋弗朗西斯科·瓦拉洛(Francisco Varallo)是唯一在生而有份参加决赛的球员[54]。
在赛后,法国队、南斯拉夫队和美国队同在南美洲进行友谊赛。巴西队先在8月1日迎战法国队,再在8月10日对南斯拉夫队,最后于8月17日战美国队[55],而阿根廷队则在8月3日和南斯拉夫队对赛[56]。
小组赛
第1组
排名 | 队伍 | 赛 | 胜 | 和 | 负 | 得 | 失 | 差 | 分 | 获得资格 |
---|---|---|---|---|---|---|---|---|---|---|
1 | 阿根廷 | 3 | 3 | 0 | 0 | 10 | 4 | +6 | 6 | 晋级淘汰赛 |
2 | 智利 | 3 | 2 | 0 | 1 | 5 | 3 | +2 | 4 | |
3 | 法国 | 3 | 1 | 0 | 2 | 4 | 3 | +1 | 2 | |
4 | 墨西哥 | 3 | 0 | 0 | 3 | 4 | 13 | −9 | 0 |
第2组
排名 | 队伍 | 赛 | 胜 | 和 | 负 | 得 | 失 | 差 | 分 | 获得资格 |
---|---|---|---|---|---|---|---|---|---|---|
1 | 南斯拉夫 | 2 | 2 | 0 | 0 | 6 | 1 | +5 | 4 | 晋级淘汰赛 |
2 | 巴西 | 2 | 1 | 0 | 1 | 5 | 2 | +3 | 2 | |
3 | 玻利维亚 | 2 | 0 | 0 | 2 | 0 | 8 | −8 | 0 |
第3组
排名 | 队伍 | 赛 | 胜 | 和 | 负 | 得 | 失 | 差 | 分 | 获得资格 |
---|---|---|---|---|---|---|---|---|---|---|
1 | 乌拉圭 | 2 | 2 | 0 | 0 | 5 | 0 | +5 | 4 | 晋级淘汰赛 |
2 | 罗马尼亚 | 2 | 1 | 0 | 1 | 3 | 5 | −2 | 2 | |
3 | 秘鲁 | 2 | 0 | 0 | 2 | 1 | 4 | −3 | 0 |
第4组
排名 | 队伍 | 赛 | 胜 | 和 | 负 | 得 | 失 | 差 | 分 | 获得资格 |
---|---|---|---|---|---|---|---|---|---|---|
1 | 美国 | 2 | 2 | 0 | 0 | 6 | 0 | +6 | 4 | 晋级淘汰赛 |
2 | 巴拉圭 | 2 | 1 | 0 | 1 | 1 | 3 | −2 | 2 | |
3 | 比利时 | 2 | 0 | 0 | 2 | 0 | 4 | −4 | 0 |
淘汰赛
晋级图
半决赛 | 决赛 | |||||
7月27日 – 蒙特维多 | ||||||
乌拉圭 | 6 | |||||
7月30日 – 蒙特维多 | ||||||
南斯拉夫 | 1 | |||||
乌拉圭 | 4 | |||||
7月26日 – 蒙特维多 | ||||||
阿根廷 | 2 | |||||
阿根廷 | 6 | |||||
美国 | 1 | |||||
半决赛
决赛
射手榜
- 8球
- 5球
- 柏德罗·西亚(Pedro Cea)
- 4球
- 3球
- 2球
|
|
|
- 1球
|
|
|
- 乌龙球
- 1球
- 曼纽·洛萨斯(Manuel Rosas)
国际足联回顾排名
1986年,国际足联出版一份报告,将各届赛事以比赛过程、最终成绩和对手实力作出排名。[60]1930年世界杯的排名如下:
名 | 参赛队伍 | 组 | 赛 | 胜 | 平 | 负 | 进 | 失 | 差 | 分 |
---|---|---|---|---|---|---|---|---|---|---|
1 | 乌拉圭 | 3 | 4 | 4 | 0 | 0 | 15 | 3 | +12 | 8 |
2 | 阿根廷 | 1 | 5 | 4 | 0 | 1 | 18 | 9 | +9 | 8 |
3 | 美国 | 4 | 3 | 2 | 0 | 1 | 7 | 6 | +1 | 4 |
4 | 南斯拉夫 | 2 | 3 | 2 | 0 | 1 | 7 | 7 | 0 | 4 |
止步于小组赛 | ||||||||||
5 | 智利 | 1 | 3 | 2 | 0 | 1 | 5 | 3 | +2 | 4 |
6 | 巴西 | 2 | 2 | 1 | 0 | 1 | 5 | 2 | +3 | 2 |
7 | 法国 | 1 | 3 | 1 | 0 | 2 | 4 | 3 | +1 | 2 |
8 | 罗马尼亚 | 3 | 2 | 1 | 0 | 1 | 3 | 5 | −2 | 2 |
9 | 巴拉圭 | 4 | 2 | 1 | 0 | 1 | 1 | 3 | −2 | 2 |
10 | 秘鲁 | 3 | 2 | 0 | 0 | 2 | 1 | 4 | −3 | 0 |
11 | 比利时 | 4 | 2 | 0 | 0 | 2 | 0 | 4 | −4 | 0 |
12 | 玻利维亚 | 2 | 2 | 0 | 0 | 2 | 0 | 8 | −8 | 0 |
13 | 墨西哥 | 1 | 3 | 0 | 0 | 3 | 4 | 13 | −9 | 0 |
注释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History of FIFA - The first FIFA World Cup. FIFA. [2009-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3).
- ^ The Olympic Odyssey so far... (Part 1: 1908–1964). FIFA. [2009-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2).
- ^ Hunt, World Cup Stories, p. 10
- ^ Crouch, Terry. The World Cup: The Complete History. London: Aurum. 2002: 2. ISBN 1-85410-843-3.
- ^ 5.0 5.1 5.2 World Cup History - Uruguay 1930. BBC Sport (BBC). 2002-04-11 [2009-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31).
- ^ 6.0 6.1 Glanville, p. 16
- ^ Crouch, pp. 2–3
- ^ Freddi, Cris. Complete Book of the World Cup 2006. London: HarperCollins. 2006: 1. ISBN 0-00-722916-X.
- ^ 9.0 9.1 9.2 Goldblatt(2008),p. 248
- ^ Hunt, Chris. World Cup Stories: The History of the FIFA World Cup. Ware: Interact. 2006: 10. ISBN 0-9549819-2-8.
- ^ Uruguay 1930. Fourfourtwo magazine. [2009-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9).
- ^ 12.0 12.1 FIFA World Cup - Classic Moments from FIFA World Cup History. FIFA. [2009-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26).
- ^ 13.0 13.1 Vautrot, Michel. A historical link with the Franche-Comté. FIFA. 1998-06-17 [2009-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8).
- ^ Seddon, pp. 8–9
- ^ Goldblatt(2008),p. 249
- ^ 1930 FIFA World Cup Uruguay. FIFA. [2009-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2).
- ^ 17.0 17.1 (西班牙文) Lara, Miguel A. Uruguay, allí nació la historia. Marca.com Archive (Marca.com). [2009-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7).
- ^ Goldblatt, David. The Ball is Round: A Global History of Football. London: Penguin. 2007: 248. ISBN 978-0-14-101582-8.
- ^ Dunning, Eric; Malcolm, Dominic. Sport. Routledge. 2003: 46. ISBN 0415262925.
- ^ Glanville, Brian. The Story of the World Cup. Faber. 2005: 17. ISBN 0-571-22944-1.
- ^ History of the World Cup draw (PDF). FIFA. [2009-06-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0-06-14).
- ^ Molinaro, John F. Lucien Laurent: The World Cup's First Goal Scorer. CBC Sports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07-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1).
- ^ Freddi, Cris. Complete Book of the World Cup 2006. London: HarperCollins. 2006: 3. ISBN 0-00-722916-X.
- ^ 24.0 24.1 Glanville, p. 18
- ^ 25.0 25.1 25.2 Crouch, p. 6
- ^ Six countries entered bidding for first World Cup. The Times of India. Times Internet. [2007-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5).
- ^ 1930 Golden Boot – Guillermo Stabile. Sky Sports. [2009-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29). (archive.org mirror)
- ^ Seddon, Peter. The World Cup's Strangest Moments. London: Robson. 2005: 5. ISBN 1-86105-869-1.
- ^ 29.0 29.1 29.2 29.3 Glanville, p. 19
- ^ 30.0 30.1 Freddi, p. 5
- ^ Freddi, p. 6
- ^ Freddi, p. 7
- ^ Freddi, p. 8
- ^ Almeida, p. 125
- ^ 35.0 35.1 Almeida, Rony J. Where It All Began. Lulu. 2006: 91. ISBN 978-1411679061.
- ^ Freddi, p. 9
- ^ American Bert Patenaude credited with first hat trick in FIFA World Cup history. FIFA. [2009-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7).
- ^ The first World Cup hat trick. RSSSF. [2009-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04).
- ^ 39.0 39.1 39.2 Crouch, p. 11.
- ^ World Cup 1930 finals. RSSSF. [2009-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0).
- ^ Jawad, Hyder (2009); Four Weeks In Montevideo: The Story of World Cup 1930, (Seventeen Media & Publishing), p. 105
- ^ FIFA technical committee. Permanent Table (PDF). FIFA World Cup México '86 – Technical Report. 1986: 230 [2010-07-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4-21).
- ^ Final Tournament Standings. 1930 FIFA World Cup Uruguay. FIFA. [2009-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8).
- ^ Медаља из дома Хаџијевих сведочи да смо били трећи на Мундијалу. Politika. [2010-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3) (塞尔维亚语).
- ^ Još uvek sjaji bronza iz Montevidea. Blic. [2010-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3) (塞尔维亚语).
- ^ Goldblatt, p. 250
- ^ Freddi, p. 11
- ^ 48.0 48.1 FIFA World Cup Origin (PDF). FIFA. [2009-11-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6-14).
- ^ 49.0 49.1 49.2 Glanville, p. 20
- ^ Goldblatt, p. 251
- ^ 51.0 51.1 51.2 Freddi, p. 12.
- ^ Freddi, p. 13.
- ^ Glanville, p. 21
- ^ Francisco Varallo, the sole survivor of a famous final. FIFA. [2009-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9).
- ^ Seleção Brasileira(Brazilian National Team)1923–1932. RSSSF Brazil. [2009-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4).
- ^ Argentina national Team archive. RSSSF. [2009-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3).
- ^ 57.00 57.01 57.02 57.03 57.04 57.05 57.06 57.07 57.08 57.09 57.10 57.11 57.12 57.13 57.14 57.15 57.16 57.17 57.18 这是其中一球受争议的进球。进球球员和进球时间乃根据FIFA提供官方纪录。其他来源如RSSSF纪录了不同的进球者和时间。见World Cup 1930 finals. Rec.Sport.Soccer Statistics Foundation (RSSSF). [15 Augus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0).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RSSSF”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FIFA原来把第15分钟的球判给佛罗雷,但于2006年转为巴特纳乌德。RSSSF把这球当作科萨雷斯的乌龙球。 (RSSS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RSSSF4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Argentina's Road to the World Title (PDF): 45. [2011-02-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7-12).
参考书目
- Goldblatt, David (2008). The Ball Is Round: A Global History of Soccer. Penguin. p. 248. ISBN 1-59448-296-9.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