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网络机器人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网络机器人(英语:Internet Bot),也称为互联网机器人机器人或简称为bot机器人的缩写)[1],是一种在互联网上运行的软件,它使用自动化的脚本执行大量简单任务,能够高效完成人类短时间内难以完成的任务。机器人能够以比人类快得多的速度执行简单重复的任务,其最广泛的用途是网络爬虫,例如网络爬虫机器人,它可通过抓取网页上的信息来达到信息索引的目的。互联网机器人在客户端-服务器模型中扮演客户端角色,而服务器角色通常由网络服务器扮演。目前,互联网上过半的流量来自网络机器人。[2][3][4]

网络服务器限制机器人的努力各不相同。一些服务器有一个robots.txt文件,其中包含管理该服务器上机器人行为的规则。从理论上讲,任何不遵守规则的机器人都可能被拒绝访问或从受影响的网站中删除。如果发布的文本文件没有关联的程序/软件/应用程序,则遵守规则完全是自愿的。没有办法强制执行规则,也没有办法确保机器人的创建者或实施者阅读或承认 robots.txt 文件。有些机器人是“良性的”,例如网络蜘蛛;而另一些则被用于对政治运动发起恶意攻击。[4]有的服务器会利用验证码等技术来确保访问者是真人。

即时通讯和IRC

一些机器人通过即时通讯(IM)、互联网中继聊天(IRC)或其他网络界面(如Facebook 机器人英语Facebook BotsTwitter 机器人英语Twitter bot)与基于互联网的服务的用户进行通信。 这些聊天机器人可以让人们用简单的英语提问,然后给出答案。 这些机器人通常可以处理天气预报、邮政编码信息、体育比分、货币或其他单位换算等。[5] 其他机器人则用于娱乐,例如AOL Instant MessengerMSN Messenger上的SmarterChild英语SmarterChild[来源请求]

IRC机器人的其他作用可能是在对话频道上监听,并对参与者说出的某些短语进行评论(基于模式匹配)。 这有时被用作新用户的帮助服务或用来审查脏话[来源请求]

社交机器人

社交机器人是一组算法,它们执行重复的指令集,以便在社交网络用户之间建立服务或连接。在各种网络机器人设计中,最常见的是聊天机器人(一种旨在与人类用户对话的算法)和社交机器人(一种旨在模仿人类行为以与类似于人类用户的模式进行对话的算法)。社交机器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的 艾伦·图灵 以及他设计通过 图灵测试 的指令代码集的愿景。20 世纪 60 年代,约瑟夫·维森鲍姆 创造了 ELIZA,这是一个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程序,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算法的早期指标。ELIZA 激励程序员设计可以将其行为模式与其指令集相匹配的任务程序。因此,自然语言处理已成为影响人工智能和社交机器人发展的一个因素。随着信息和思想在社交媒体网站上大规模传播,创新技术进步也遵循着同样的模式。[来源请求]

2016 年美国大选 期间发布类似消息的推特机器人

最近的选举(包括 2016 年美国大选和 2017 年英国大选)中有关政治干预的报道,[6] 让人们更加认为机器人的普遍存在是因为机器人的设计与其设计者之间的伦理挑战。南加州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 Emilio Ferrara英语Emilio Ferrara 在 ACM 通讯上发表的报告中,[7] 指出,由于缺乏可用于实施 事实核查 和信息验证的资源,导致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关于这些机器人的虚假报道和声明。就推特而言,大多数此类机器人都使用搜索过滤器功能进行编程,这些功能针对有利于政治议程的关键词和短语,然后转发它们。虽然机器人的注意力被编程为在整个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8] 但这仍然是程序员在敌对的政治气候下所面临的挑战。Ferrara 将“机器人效应”报告为机器人和人类用户的社交化,这使得个人信息泄露和机器人代码伦理之外的极化影响变得更加容易,Guillory Kramer 在他的研究中证实了这一点,他观察了情绪波动用户的行为以及机器人对他们的影响,改变了他们对现实的看法。[来源请求]

商用机器人

关于机器人在自动化交易功能中的使用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拍卖网站 eBay 采取法律行动,试图阻止第三方公司使用机器人在其网站上寻找便宜货;这种做法适得其反,反而吸引了更多机器人的注意。总部位于英国的 Bet exchange英语Bet exchangeBetfair英语Betfair 发现来自机器人的流量非常大,因此推出了一个针对机器人程序员的 WebService API,通过它可以主动管理机器人交互。[来源请求]

众所周知,机器人农场被用于在线应用程序商店,如 Apple App StoreGoogle Play,以操纵排名[9] 或增加正面评分/评论。[10]

一种快速增长、良性的互联网机器人形式是 chatbot(聊天机器人)。自 2016 年 Facebook Messenger 允许开发者在其平台上放置聊天机器人以来,仅在该应用程序上,聊天机器人的使用就呈指数级增长。在最初的六个月里,为 Messenger 创建了 30,000 个机器人,到 2017 年 9 月增加到 100,000 个。[11] SnatchBot 的首席技术官 Avi Ben Ezra 告诉《福布斯》,从他们聊天机器人构建平台的使用证据来看,随着网站上的“实时聊天”被机器人取代,在不久的将来将节省数百万小时的人力劳动。[12]

公司使用互联网机器人来提高在线参与度并简化沟通。公司经常使用机器人来降低成本;公司不再雇佣人员与消费者沟通,而是开发了提高效率的新方法。这些聊天机器人用于回答客户的问题:例如,Domino's 开发了一种可以通过 Facebook Messenger 接单的聊天机器人。聊天机器人允许公司将员工的时间分配给其他任务。[13]

恶意机器人

恶意使用机器人的一个例子是对网络计算机进行自动化攻击英语Automated threat的协调和操作,例如僵尸网络发起的拒绝服务攻击。互联网机器人或网络机器人也可以用于实施点击欺诈,并且最近作为电脑游戏机器人英语Video game bot出现在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中。另一类是垃圾邮件机器人,即试图在互联网上传播大量内容(通常添加广告链接)的互联网机器人。超过 94.2% 的网站都曾遭受过机器人攻击。[4]

恶意机器人(以及僵尸网络)的类型如下:

  1. 从联系方式页面或留言板页面收集电子邮件地址的垃圾邮件机器人
  2. 通过下载整个网站来消耗带宽的已下载程序
  3. 抓取网站内容并在自动生成的入口页面上未经许可重复使用内容的网站抓取工具
  4. 将特定电子邮件地址注册到众多服务,以便确认邮件充斥电子邮件收件箱并掩盖指示安全漏洞的重要邮件的注册机器人。[14]
  5. 病毒和蠕虫
  6. DDoS 攻击
  7. 僵尸网络僵尸计算机等。
  8. 试图将人们重定向到恶意网站的垃圾邮件机器人,有时出现在各种网站的评论区或论坛中
  9. 观看机器人创造虚假观看次数[15][16]
  10. 特别是由黄牛用来抢购热门演唱会门票的机器人,他们会转售这些门票。[17] 这些机器人会运行娱乐活动票务网站的购买流程,并通过尽可能多地抢占座位来获得更好的座位。
  11. 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中使用的机器人,用于获取原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或精力才能获得的资源,这可能会对在线游戏经济造成影响。[18]
  12. 通过增加分析报告中的流量计数来从广告商那里骗取钱财的机器人。Comscore英语Comscore的一项研究发现,在 2012 年 5 月至 2013 年 2 月期间,在数千个广告系列中展示的广告中,有一半以上没有提供给人类用户。[19]
  13. 在互联网论坛上使用的机器人,自动发布煽动性或无意义的帖子来扰乱论坛并激怒用户

2012 年,记者 Percy von Lipinski 报告说,他发现 CNN iReport英语iReport上有数百万个机器人或机器人或被 ping 的观看次数。CNN iReport 悄悄地从 iReporter Chris Morrow 的账户中删除了数百万次观看次数。[20] 目前尚不清楚 CNN 从虚假观看次数中获得的广告收入是否 ever returned to the advertisers.[来源请求]

使用最广泛的反机器人技术是使用验证码。供应商的例子包括Recaptcha、Minteye、Solve Media英语Solve MediaNuCaptcha英语NuCaptcha。然而,验证码并不能完全防止机器人,因为它们通常可以被计算机字符识别、安全漏洞以及将验证码解决外包给廉价劳动力来规避[来源请求]

人类与社交机器人的互动

人类与机器人互动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顾虑:清晰度和面对面支持。人类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他们与社交机器人交流的方式。[来源请求]

许多人认为机器人的智能远低于人类,因此不值得我们尊重。[3]

金敏善提出了与社交机器人交流时可能出现的五个担忧或问题,即避免伤害人类情感、最小化强加于人的感觉、避免他人的反对、清晰度问题以及信息传达的有效性。[3]

反对社交机器人的人认为,它们也会剥夺人类建立真正关系的机会。[3]

参考文献

  1. ^ bot. Etymology, origin and meaning of bot by etymonline. 1922-10-09 [2023-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0). 
  2. ^ Zeifman, Igal. Bot Traffic Report 2016. Incapsula. [2017-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4). 
  3. ^ 3.0 3.1 3.2 3.3 Dunham, Ken; Melnick, Jim. Malicious Bots: An outside look of the Internet需要免费注册. CRC Press. 2009. ISBN 978-1420069068. 
  4. ^ 4.0 4.1 4.2 Zeifman, Igal. Bot Traffic Report 2016. Incapsula. 24 January 2017 [1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1). 
  5. ^ What is a bot: types and functions. IONOS Digitalguide. 16 November 2021 [2022-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8) (英语). 
  6. ^ Howard, Philip N. How Political Campaigns Weaponize Social Media Bots. IEEE Spectrum. 18 October 2018 [2024-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8). 
  7. ^ Ferrara, Emilio; Varol, Onur; Davis, Clayton; Menczer, Filippo; Flammini, Alessandro. The Rise of Social Bot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6, 59 (7): 96–104 [2024-07-20]. S2CID 1914124. arXiv:1407.5225可免费查阅. doi:10.1145/2818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8. ^ Alessandro, Bessi; Emilio, Ferrara. Social Bots Distort the 2016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Online Discussion. First Monday. 2016-11-07. SSRN 2982233可免费查阅 (英语). 
  9. ^ Biggest FRAUD in the Top 25 Free Ranking. TouchArcade – iPhone, iPad, Android Games Forum. [2024-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29). 
  10. ^ App Store fake reviews: Here's how they encourage your favourite developers to cheat. Electricpig. [2014-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11. ^ Facebook Messenger Hits 100,000 bots. 2017-04-18 [2017-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2). 
  12. ^ Murray Newlands. These Chatbot Usage Metrics Will Change Your Customer Service Strategy. Forbes. [2018-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4). 
  13. ^ How companies are using chatbots for marketing: Use cases and inspiration. MarTech Today. 2018-01-22 [2018-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美国英语). 
  14. ^ Dima Bekerman: 如何注册机器人掩盖了我的亚马逊账户被黑客攻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应用程序安全,行业视角,2016年12月1日,来源:www.Imperva.com/blog
  15. ^ Carr, Sam. What Is Viewbotting: How Twitch Are Taking On The Ad Fraudsters. PPC Protect. July 15, 2019 [19 Sept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4). 
  16. ^ Lewis, Richard. Leading StarCraft streamer embroiled in viewbot controversy. Dot Esports. March 17, 2015 [19 Sept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9). 
  17. ^ Safruti, Ido. Why Detecting Bot Attacks Is Becoming More Difficult. DARKReading. June 19, 2017 [2024-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18. ^ Kang, Ah Reum; Jeong, Seong Hoon; Mohaisen, Aziz; Kim, Huy Kang. Multimodal game bot detection using user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SpringerPlus. 2016-04-26, 5 (1): 523. ISSN 2193-1801. PMC 4844581可免费查阅. PMID 27186487. arXiv:1606.01426可免费查阅. doi:10.1186/s40064-016-2122-8可免费查阅. 
  19. ^ Holiday, Ryan. Fake Traffic Means Real Paydays. BetaBeat. January 16, 2014 [2014-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3). 
  20. ^ von Lipinski, Percy. CNN's iReport hit hard by pay-per-view scandal. PulsePoint. 28 May 2013 [21 Jul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August 2016).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