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湖庵
22°31′N 120°12′E / 22.51°N 120.20°E
大崗山龍湖庵 | |
---|---|
基本信息 | |
国家 | 中華民國(臺灣) |
位置 | 高雄市阿蓮區復安里復安215號 |
宗教 | 佛教 |
本尊 | 三寶佛、觀音菩薩 |
例祭 | 農曆四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聖誕) |
开山时间 | 明治41年(1908年) |
地圖 | |
龍湖庵,位臺灣高雄市阿蓮區大崗山超峰寺之南,於1908年(明治41年),由超峰寺住持永定師領眾所建。1910年(明治四十三年)開會法師禮永定為師,另立尼庵,以「龍隱碧湖」命名為「龍湖庵」。為臺灣佛教史上第一座專屬女眾修行的大叢林。
歷史
日治之前臺灣社會就有許多齋姑,大正時期出現許多尼僧,為臺灣佛教的特色之一,以阿蓮大崗山龍湖庵、臺中后里毘盧禪寺及中和圓通禪寺「三大尼僧道場」。[1]龍湖庵創建於日治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當時永定法師企圖建設超峰寺為禪宗叢林,在募款重修超峰寺觀音殿後,顧慮尼僧與優婆夷無適合清修場所,於是在山南綠林幽處購地,築數間茅庵作為女眾棲身修養處所,並以其地似龍隱碧湖,取名龍湖庵,永定法師為開山住持兼管理人。昭和十六年(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大崗山被日本政府列為軍事重地,山上寺院被要求於昭和十八年(1943年)9月前遷移,昭和十七年年(1942年)8月1日大崗山六大寺院因為遷移案上遞陳請書,協議超峰寺、蓮峰寺、龍湖庵、淨蓮堂四所寺院合併為大超峰寺。昭和十八年(1943年)9月30日四所寺院僧尼移轉至阿蓮庄岡山營土名茄苳腳(現在的新超峰寺),開派祖師也是精神導師義敏法師隨同下山,部分僧尼則遷至台南大仙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臺灣光復後,開會尼師與庵中尼眾相繼回山,展開故園重整工作,開會尼師被推選為第三任住持,在善信協助下,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春天完成初步整建。
建築
龍湖庵建築格局為兩殿多護式,從山門拾級而上庵內,西側為主尊供奉準提菩薩的大悲樓(已於2017年拆除重建)。在大悲樓對面石階上方為陳仁和建築師設計的大雄寶殿,屋頂為歇山頂,中脊有雙龍與法輪脊飾。殿內供奉三寶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從祀觀音菩薩、韋馱護法與伽藍護法,左右偏殿供奉達摩祖師與地藏王菩薩,兩側牆壁奉祀十八羅漢尊者。大殿外兩側為祖師堂與功德堂,兩邊護龍為三樓建築,除五觀堂與客堂外,其餘為寮房。
歷代住持
- 開山 永定法師:俗家姓名林蕃薯,1877年(清光緒三年)生
- 第二任住持開會法師
- 第三任住持圓志法師
- 第四任住持印哲法師
- 第五任住持印悟法師
文物
-
龍湖庵山門牌坊
-
龍湖庵雲板
-
龍湖庵大悲樓彩繪藻井
-
龍湖庵新大悲樓
著名景點及設施
參考資料
- 書目
- 陳玉娟(釋地信)南華大學《從巖仔到佛寺:大崗山超峰寺的個案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江燦騰 《台灣近代政權鼎革與佛教教派轉型:以高雄大崗山超峰寺派的源流與發展為例》 思與言雜誌社 ,1999年
- 江燦騰(2001)。《日據時期台灣佛教文化發展史》。台北市:南天。
- 王見川(2004)。〈光復前的大崗山超峰寺-兼談其派下寺院〉。在《臺灣的寺廟與齋堂》(頁225-268)。台北縣:博揚文化。
- 引用
- ^ 慧嚴法師 《臺灣與閩日佛教交流史》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20-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8).
相關條目
台灣日治時期的傳統四大名山,亦稱「四大法脈」或「四大法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