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黄源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黄源洛
出生(1910-05-23)1910年5月23日
 大清湖南省长沙县安沙乡
逝世1989年4月2日(1989歲—04—02)(78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知名作品歌剧《秋子
歌曲《人民海军向前进
配偶李馥
父母父:黄晓东
亲属弟:黄源澧[1]:167
师从

黄源洛(1910年5月23日—1989年4月2日),中國音樂家,曾創作大型歌剧《秋子》,是中國新音樂的開拓者之一[2]

簡歷

黄源洛1910年5月23日(宣统二年四月十五日)出生于长沙县安沙乡一个音乐世家[1]:165,从小就接受传统音乐的熏陶和新音乐的启蒙教育,其父黄晓东曾执教于长沙师范学校[3]。1923年,黄源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沙师范学校,1927年毕业后,先后在长沙十七高小及一女校任音乐教师。

黄源洛受当时社会上进步思想的影响,满怀爱国热情,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在北伐战争时期,黄源洛组织“荷花池民乐队”积极参加长沙各界同胞集会进行革命宣传。组织“大时代”音乐社,组织练习大合唱,举办小提琴训练班,同时开办小提琴班,创作不少青少年歌曲儿童歌舞剧音乐。他以湖南民族音乐为基础写的儿童歌曲《姐姐门前一树桃》,当时在长沙广为流传[1]:165

1928年在其兄的资助下,只身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科,主修提琴,后改理论作曲,同时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选修理论作曲,受教于黄自,靠半工半读维持学习和生活。黄源洛在沪学习期间也曾参加黎錦暉的歌舞剧演出[4]

1931年参加集美歌舞剧社及左翼剧联的“五月花剧社”。因在杭州演出田汉的《乱钟》、《战友》等抗日剧目而遭国民政府警察的镇压。1932年夏,黄源洛毕业后回到长沙,先后在长沙县第一中学、华中美术专科学校、明德中学长郡中学、衡粹中学、明宪中学、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等学校担任音乐教员[1]:165,也曾创作多部儿童歌舞剧作品。

1939年到重庆担任中华交响乐团中提琴手,在中华交响乐团、国立戏剧专科学校音乐系任职期间,创作了《秋子》等五部歌剧,这一时期是黄源洛一生中歌剧创作最有成就的阶段。《秋子》根据1938年《大公報》对抗战期间一对在慰安所重逢的日本夫妻的报道《宫毅与秋子》创作,1939年由剧作家陈定改写成剧本,黄源洛1939年11月开始着手谱曲[4],此后在创作《秋子》时夜以继日地投入,连儿子感冒也顾不上照料,后转为肺炎发高烧,向朋友借钱去医院看病,为时已晚,在去医院路上独子死在他怀里,妻子也因之与他离异而去。在因贫困而导致亲生儿子病死,家庭破裂的重大精神打击下,黄源洛以顽强的精神意志,日以继夜地创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借鉴西洋歌剧创作手法写作的歌剧《秋子》[3]

1942年1月31日至2月6日在重庆国泰戏院(今和平电影院)公演歌剧《秋子》。首轮演出,立刻轰动山城重庆,周恩来郭沫若等人都莅临观剧,并给予积极的评价。重庆的《新华日报》等许多报纸、天津的《大众报》、美国的《舞台与艺术》杂志都发表了评论文章。此后多次演出,歌剧《秋子》均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1943年,黄源洛任国立戏剧专科学校音乐系副教授。1944年黄源洛又创作了表现黄河北岸抗战儿女的英雄故事《牧童村女》及《普罗米修斯之被困》、《牛郎织女》等歌剧。黄源洛的创作激励了广大人民抗日救国的热情。1946年,黄源洛应邀回长沙创办“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任音乐专科学校校长,并亲自教授理论作曲课程[1]:165。在湖南长沙解放前夕,黄源洛应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的要求,将学校提供为秘密商洽起义的场所,为和平解放湖南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源洛应十二兵团司令员肖劲光的邀请,于1950年3月到海军工作,创建海军文工团。当年7月他满怀热情地写出了歌颂人民军队丰功伟绩的《八一大合唱》。抗美援朝时期,黄源洛萌生了创作一部大型历史歌剧《郑成功》的念头,以表達實現祖国统一的期望,并为此三下广东福建等地,深入军营,走访渔村,采集各地民歌、戏曲。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歌剧《战台风》、歌曲《人民海军向前进》、《我曾战斗过的地方》、《海岸炮兵之歌》、《冲破惊涛骇浪》、《山茶花正在开放》等和多首管弦乐曲,以极大的热情讴歌新中国海军。1956年,他用民族说唱音乐形式写成的大合唱《鲁班》,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演出,得到一致好评。

正当黄源洛复审音乐出版社排出的《鲁班》的清样、着手写歌剧《郑成功》的音乐时,不幸的年月开始了,一场厄运降临到黄源洛的身上,此时他刚40多岁,正值创作的黄金岁月,未竟的事业成了他终生的遗憾。秉性耿直的黄源洛1957年在反右运动期间被错划成右派,创作的权利被剥夺了。

十年动乱,又被迫离开海政歌舞团,回到老家长沙,寄居在长沙市浏城桥下一间狭小破败的阁楼上。这期间,黄源洛不顾年老多病的身体,不顾生活的极端困难,在手无一字资料的情况下,不顾每天劳动之后的疲惫,以极大的毅力,仅凭脑子的记忆,开始偷偷地撰写《民族调式与和声》一书[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黄源洛1979年得到平反,恢复名誉,重新回到海政歌舞团工作。年近70的他仍然以极大的热情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深入广东、闽南边防采风,以充沛的激情创作了《月光如水》、《梦回神州》、《召唤》等歌曲,同时不断修改《民族调式与和声》一书,数易其稿。1985年,黄源洛从海政歌舞团退休[3]

1989年4月2日,黄源洛在北京辞世[1]:166。遗著《民族调式与和声》于1993年出版。

家族

黄源洛之弟黄源澧(1916年1月18日-2006年11月14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年音乐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被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第一任校长[1]:168

評價

黄源洛是一位具有自我创作理念和创作个性的音乐家和歌剧作曲家。无论大歌剧、古典歌剧、抒情歌剧、轻歌剧,黄源洛都进行了实践,在借鉴西方歌剧形式方面已经作出了多样化的尝试。黄源洛以歌剧创作为理想追求的同时创作了大量作品,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然而,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黄源洛的悲剧人生,使他成了一位被历史遗忘的音乐家。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徐美辉. 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研究 (博士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07. 
  2. ^ 朱正,《反右派鬥爭全史(下冊)》,第333頁. [201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7). 
  3. ^ 3.0 3.1 3.2 3.3 曹晖. 中国歌剧艺术事业的重要开拓者——纪念我国歌剧作曲家黄源洛先生诞辰100周年.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 2010, (03): 40–46. ISSN 1008-9667. 
  4. ^ 4.0 4.1 刁其俭. 大歌剧《秋子》纵横谭. 四川戏剧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 1994, (04): 54–57. ISSN 1003-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