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洛潼铁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洛潼铁路清朝末年开工建设的一条连接豫陕两省的铁路线,全长237.2公里。[1]于1910年开工建设东段,因时局动荡和资金等问题,铁路被迫分段建设,最终于1932年1月全线通车。铁路东从洛阳起,经新安渑池陕州潼关。铁路在洛阳连接汴洛铁路,向东可抵郑州开封,并在郑州连接京汉铁路

历史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邮传部尚书、海州人沈云霈提出将汴洛铁路向东西两端扩展,开筑一条东起徐州进而延伸到海州,西至潼关(即洛潼线)的东西向长线铁路,这一建议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1907年,清政府正式批准修筑洛潼铁路,由民众集股筹建。王安澜等40余人成立“河南铁路公所”(后改为洛潼铁路公司),联合河南富商合力集股。

1913年1月1日,洛潼铁路商办公司取消,汴洛铁路并入筹建中的陇海干线,归交通部陇海铁路督办总公所管辖。8月23日,河南商办洛潼公司收归国有,洛潼铁路修建并入陇海干线。同年,比利时公司发售了第一期铁路债票,洛潼线工程由洛阳向西开工,但不久一战爆发,比利时卷入战争,第二期债票因而未能及时发行。为保障工程进展,北洋政府交通部发行了500万银元的短期国债,以备工程之用。1915年9月,洛阳至观音堂的30公里的线路竣工,并于1916年1月正式通车。此后由于建设资金不足,修建工程停顿长达4年之久。

洛潼线西段观音堂至灵宝段在1920年开工,曾因资金不济于1924年5月修至陕州后中断。观音堂至陕州段只有48.8公里,但是地形复杂,工程量较大。为了解决资金问题,1924年7月,北洋政府派陇海铁路督办赵德三又与比利时公司签订了《陇海铁路发行第三批债票续订附件》,比方发行1000万元银元债票短期债票,用以修建陕州至西安段铁路。于是陕州至灵宝段在1925年重新动工,1927年11月竣工。[2]

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决定把洛潼铁路向西延长,利用庚子赔款由灵宝向潼关方向扩展。铁路西延段于1931年12月竣工,1932年1月正式通车。[1]

参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