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比德·梅爾拉克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比德·梅爾拉克
飢餓遊戲三部曲角色
首次登場飢餓遊戲
最後登場自由幻夢
创作者蘇珊·柯林斯
饰演喬許·哈契遜
角色设定信息
性別男性
國籍施惠國
配偶凱妮絲·艾佛丁
兒女2
行政區第12區

比德·梅爾拉克(英語:Peeta Mellark)是蘇珊·柯林斯小說《飢餓遊戲三部曲》的主要角色之一[1][2]。他在小說首部《飢餓遊戲》登場,於第74屆飢餓遊戲時被選為第12區的男性貢品,他與凱妮絲·艾佛丁共同打破了只有一個勝利者的遊戲規則,此舉無意中促使施惠國人民起身反抗都城的統治。

喬許·哈契遜在改編自小說的《飢餓遊戲》系列電影中飾演比德·梅爾拉克[3]

角色生平

飢餓遊戲

比德是施惠國第12區麵包師梅爾拉克先生的兒子,年齡與凱妮絲大致相仿。雖然個性腼腆但有自信。11歲時,他故意將一塊麵包烤焦以施捨給凱妮絲,為此受到母親的責罵;凱妮絲一直以來都沒能鼓起勇氣去答謝他。

第74屆飢餓遊戲期間,比德與凱妮絲成為第12區的貢品,遠赴都城參與飢餓遊戲。比德在接受都城電視台訪問時稱自己已愛上了凱妮絲。在遊戲過程中,凱妮絲治癒了比德的腿傷;兩人最終存活下來,在凱妮絲的建議下,兩人打算服食毒漿果「夜鎖」一同自殺,這迫使遊戲設計師改變規則,讓兩人同時成為勝利者。[4]

星火燎原

比德與凱妮絲不得不在公眾面前假裝他們是一對熱戀中的戀人,他們開始了「勝利者之旅」,走遍十二個行政區及都城。

第75屆飢餓遊戲適逢「大旬祭」,貢品將從往年勝利者中抽選,因此兩人又得再次前往都城參與飢餓遊戲。比德在接受都城電視台訪問時編造了他與凱妮絲已秘密結婚的謊言。在遊戲將結束時,凱妮絲與芬尼克等人被第13區的叛軍救走,比德卻落入都城之手。[5]

自由幻夢

比德被都城拘禁,身體、情感和精神都嚴重受創,他的記憶被追蹤殺人蜂的毒液所扭曲,以致將凱妮絲當作是都城培養出的「變種」。雖然第13區的叛軍潛入都城將比德救出,但他的精神狀態仍十分不穩定,無法分清楚什麼是真還是假的。叛軍圍攻都城時,比德在柯茵總統的命令下被送到前線,隨著凱妮絲所在的小隊一起潛入都城。

比德逐漸重獲真實的記憶,在戰爭結束後,他離開都城返回第12區,並與凱妮絲結婚,多年後他們育有一子一女。[6]

電影

獅門影業於2011年3月23日開始徵選在《飢餓遊戲》電影飾演比德·梅爾拉克的演員[7]。根據《好萊塢報導》報導,喬許·哈契遜、亞歷山大·路德韋格亨特·帕瑞施盧卡斯·提爾伊凡·彼得斯都參與了試鏡[8]。2011年4月4日,獅門影業宣布定由哈契遜出演該角[9]

参考文献

  1. ^ Caroline Carpenter. Guide to The Hunger Games: The World of The Hunger Games. Plexus Publishing. 2015. ISBN 0859658856. 
  2. ^ Schwartz, Terri. 'Hunger Games': Why Peeta Mellark Is A Badass. MTV News. 2012-03-21 [2018-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英语). 
  3. ^ Peeta Mellark (Character). IMDB. [2017-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2). 
  4. ^ 蘇珊·柯林斯 著, 鄧嘉宛 翻譯. 飢餓遊戲. 臺北: 大塊文化. 2009年9月. ISBN 978-986-213-136-7. 
  5. ^ 蘇珊·柯林斯 著, 鄧嘉宛 翻譯. 星火燎原. 臺北: 大塊文化. 2010年2月. ISBN 978-986-213-160-2. 
  6. ^ 蘇珊·柯林斯 著, 鄧嘉宛 翻譯. 自由幻夢. 臺北: 大塊文化. 2011年1月. ISBN 978-986-213-216-6. 
  7. ^ Ayres, Tom. Liam Hemsworth 'auditions for Hunger Games'. Digital Spy. 2011-03-26 [2018-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英国英语). 
  8. ^ Lionsgate Testing Actors to Star in 'Hunger Games' Opposite Jennifer Lawrence (Exclusiv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03-25 [2018-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6) (英语). 
  9. ^ 'The Hunger Games': Josh Hutcherson and Liam Hemsworth complete the love triangle. LA Times. 2011-04-04 [2018-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8) (美国英语).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