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蹊同志生活誌
此條目形似新聞稿,或帶有過度的宣傳性語調。 (2022年4月9日) |
此條目的主要貢獻者與本條目所述的內容疑似存在利益衝突。 (2022年4月9日) |
成蹊同志生活誌 | |
---|---|
總編輯 | 白志仁 |
类别 | 同志藝術雜誌 |
发行周期 | 月刊 |
首发日期 | 2009 |
创刊地区 | 台灣 |
总部所在地 | 台北 |
语言 | 中文 |
网站 | 成蹊同志生活誌 |
《成蹊同志生活誌》是以支持台灣酷兒文學藝術創作發展為主軸的非營利社團組織,由三十多位志工投入組成,發行雜誌和經營網路媒體為主要工作,同時致力提供台灣同志藝文創作者資源、協助與合作,亦不定期舉辦藝文活動及寫作教育培訓工作坊,2012年5月,《成蹊同志生活誌》參與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導,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主辦之「酷戰,幸福春!同志影展系列活動」。[1],2012年六月曾協助螢火蟲劇團舉辦「浮光」舞台劇、並於2012八月的台北藝術節協力引進英國威爾斯劇團的同志音樂劇《懺情夜》[2]。
簡介
《成蹊同志生活誌》創刊之初,以「沿徑旅行,直到自己也成了路徑」為旨,力圖打破台灣同志雜誌的固有形式,以出櫃同志的身份認同作為核心價值,關注同志文學,同志藝術家,同志劇場藝術以及同志文創產業的各種動向,展示同志文化年輕、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首兩年每期以不同的人物作為專題,例如詩人「羅毓嘉」、詩人「陳克華」、作家「紀大偉」等。2012年開始,成蹊在專題部分注入更多書寫台灣在地同志文化的內容,例如該年農曆七月成蹊曾採訪道教同志法師小傑,亦策劃關注文化保存和環境議題的「綠色酷兒」系列專訪,在不變的藝文基調中開拓更多同志文化內涵的不同風貌。此外,為了鼓勵台灣同志的藝文創作風氣,每月均有詩、散文和音樂創作,以及文學、獨立短片和時事同志文化評論等內容刊載在網站和雜誌中。 2014年12月,該月刊發行第36期,宣布「停刊」。
雜誌主要內容
成蹊同志生活誌目前內容主要可以分為五大專題。
- 在地遊牧:從台灣之文化「在地性」的同志訪問出發,紀錄具有草根人文價值的酷兒文化。
- 視界盈餘:以每期專題企畫的形式,從來自相關背景的酷兒視點去探索不同的社會領域,諸如媒體、環保。
- 寰宇阡陌:不同的作者發揮各自專長,透過書寫將其熟悉的背景知識與讀者分享。
- 絢彩臉譜:本期專題人物採訪,以問答的方式詳實記載該人物之代表性和其專精領域的觀點。
- 私我謐徑:詩歌、散文、小說連載,或是音樂、繪畫、影像等不同藝術形式之台灣同志創作投稿。
封面人物
成蹊同志生活誌為非營利之同志藝文公益線上雜誌,早期為每一至二個月發行一刊,2012年八月後開始固定以每月出刊的形式在線上發行。歷來之封面人物有:現代舞蹈家谷慕特‧法拉、新媒體藝術家丁建中、自由時報副刊編兼作家孫梓評、視覺與行動跨界藝術家劉寅生、裝置藝術家吳芳義、建築師兼文學家阮慶岳、劇團編導韓江、插畫家羞羞臉、作家王盛弘[3]、政治人物王鐘銘、劇團團長鍾得凡、文學家紀大偉、劇團編導韓江、詩人與攝影家陳克華、小說家徐嘉澤和蔡志偉等等。[4]
合辦合作/協助
- 協助在台北藝術節引進英國威爾斯劇團的同志音樂劇《懺情夜》
- 協助GisneyLand風城部屋採訪真崎航
- 協助聯合文學採訪作家紀大偉
- 與蕃薯藤新聞網「酷兒專區」合作成立專欄
- 與亞洲大學合辦「青春崇拜與同志文學」
- 協助紅絲帶基金會宣傳理念
- 「酷戰,幸福春! 同志影展系列活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考文献
- ^ 酷戰幸福春!同志影展系列活動,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 [201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派對裡的眾聲喧嘩──2012台北藝術節. [2013-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 ^ 「記憶種在土地上--作家王盛弘」Peopo公民新聞,2012/4/8. [201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0).
- ^ 「成蹊同志生活誌/打破社會宰制力量」。立報,2012/1/11. [201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