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将心比心 (发展心理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将心比心[1](Mind-mindedness),或翻译为“关心心智”[2],或“心智敏感度”[3],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父母或照顾者对婴儿或幼儿的心理状态(如思想、感受、信念和意图)的关注和理解,以及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倾向。这种倾向表明父母把孩子视为有心智的个体,而不仅仅是有需要的实体。将心比心对于婴儿或幼儿的心理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将心比心,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调节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同理心,以及促进孩子的心理化能力(即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如何影响行为的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情绪智力,以及预防心理健康问题。[4]

历史

“将心比心”这个术语是由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梅因斯(Elizabeth Meins)和查尔斯·费尼霍(Charles Fernyhough)在重新思考母亲敏感性(maternal sensitivity)这一概念时创造的。“将心比心”的研究发现对于育儿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5]

表现

将心比心的表现

将心比心可以通过父母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表现出来。[4]例如,父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表现将心比心:

  • 对孩子的情绪做出反应和镜像,例如说“你看起来很难过,是不是因为找不到你的玩具?”或者做出悲伤的表情。
  • 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心理化的解释,例如说“你是不是想要那个球,所以你才哭?”或者说“你是不是觉得妈妈很好玩,所以你才笑?”
  • 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提出问题或猜测,例如说“你觉得那是什么?”或者说“你是不是觉得爸爸很傻,所以你才取笑他?”
  • 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心理状态,例如说“我很高兴你和我一起玩”或者说“我很生气你不听话”。
  •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例如说“你可以告诉我你在想什么”或者说“你的感受很重要”。[4]

缺乏将心比心的表现

缺乏将心比心的父母可能会忽视或误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或者对孩子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敌意或轻视。这可能会损害孩子的心理自我,导致孩子无法有效地调节和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4]例如,缺乏将心比心的父母可能会:

  • 对孩子的情绪做出无视或否定,例如说“你没有理由哭”或者说“你不是真的生气”。
  • 对孩子的行为做出物理或行为的解释,例如说“你哭是因为你饿了”或者说“你笑是因为你看到了一个球”。
  • 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提出命令或批评,例如说“你应该高兴”或者说“你不应该想那些事”。
  • 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心理状态,但是以一种威胁或贬低的方式,例如说“我很失望你这样做”或者说“你让我很烦”。
  • 抑制或惩罚孩子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例如说“你不要再说话了”或者说“你要是再哭,我就打你”。[4]

参考资料

  1. ^ 范, 苗苗; 董, 书阳; 王, 强; 王, 争艳. 母亲将心比心与儿童创造力潜能:依恋的调节作用. 心理科学. 2023, 46 (2) [2023-11-17]. ISSN 1671-69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7). 
  2. ^ Lin), 林敏宜(Min-Yi; Chien), 簡淑真(Shu-Chen. 幼兒心智言談研究及其對教育的啟示. 幼兒教育. 2011-12-31, (304) [2023-11-17]. doi:10.6367/ECE.201112.00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7). 
  3. ^ 鄺曉斌. 港童不懂看「眉頭眼額」 教大研究:因家長亦不懂、只重學術成績. 香港01. 2019-05-06 [2023-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7) (中文(香港)). 
  4. ^ 4.0 4.1 4.2 4.3 4.4 Howe, David. Emotions and Mind-Mindedness.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attachment, development and intervention 1. publ.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ISBN 978-1-4039-4826-7. 
  5. ^ Dewar, Gwen. Mind-minded parenting: Does attuned "mental talk" help kids thrive?. PARENTING SCIENCE. 2018-01-02 [2023-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7) (美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