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安坑刑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店第三公墓
(原安坑刑場)
地图
墓地資料
國家 臺灣
地点新北市新店區安華路21巷
坐标24°57′38.3″N 121°31′20.0″E / 24.960639°N 121.522222°E / 24.960639; 121.522222
類型公墓不義遺址
所有者新北市政府
網站原安坑刑場

安坑刑場臺灣白色恐怖時期一處槍決政治犯的處所,範圍位於今新北市新店區安坑地區新店第三公墓墓區內[1]。安坑刑場自1954年啟用以取代馬場町刑場[2][3],並持續沿用至1980年代為止[4]

歷史

1950年代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國民黨政府逮捕大量的「政治犯」,已遠超過監所、押房所能負荷的容納人數,為疏散遭逮捕的大量政治犯,除於各地廣設看守所分所和軍人監獄外,若經過軍事法庭審理判決死刑確定者,隨即會被帶往刑場處刑。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早期主要是以新店溪沿岸作為刑場,如馬場町、與馬場町同岸臨新店溪的水源路一帶,甚至越過川端橋(今中正橋)南端臨永和的新店溪邊等地均設有刑場。1952年國防部於新店的軍人監獄完工後,隨即在一旁的安坑建置刑場,約於1954年開始啟用之後,安坑刑場即取代馬場町刑場成為政治犯槍決的主要刑場。

根據官方檔案記載,在安坑刑場槍決的政治犯包括臺灣原住民菁英的高一生(族名吾雍・雅達烏猶卡那)、林瑞昌(族名樂信·瓦旦)、湯守仁林日高等,綠島再叛亂案的宋盛淼、吳聲達等人;泰源事件江炳興鄭金河詹天增、陳良、謝東榮;以及不同政治主張推動台灣獨立運動陳智雄宋景松以及鄭評等人。

執行槍決的部隊,已非馬場町、水源路時期作為主力的憲兵第四團及第八團,而是臺北憲兵隊和憲兵第201、202、203團。

安坑刑場槍決政治犯人數僅次於馬場町,係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第二大刑場,至1988年左右始由司法監獄取代其功能,安坑刑場設立約長達三十多年,與設立僅四年的馬場町刑場相較,若計入非政治犯的槍決人數,或許殞命於安坑者,不會少於馬場町的斷魂人。[5]

安坑刑場有第一刑場以及第二刑場,後來增建第二刑場。[4]

槍決過程

死刑犯在確定執行的當日會被军用卡车載運至安華路岔入口,安華路因此又稱作「刑場路」。負責執行槍決的士兵即將之拉下車,拖到草叢間的空地給予最後一餐並詢問遺言,而後對準胸口連開數槍予以槍斃。執行完畢後,會對遺體進行拍照確認,以便向上級交代已確實執行。據當地耆老回憶,自上方山頭的隱蔽處可觀看行刑的全過程,多數死囚並無胃口嚥下最後一餐;而槍決後留下的彈殼則會遭當地民眾撿拾轉賣。[6]

現況

安坑刑場現址為新店區第三公墓,2019年被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列入不義遺址名錄之內。當地文史工作者正在推動與國家人權博物館合作,希望能設立相關的紀念碑。

參考資料

  1. ^ 翁聿煌. 新店地圖揭秘 原來這麼多神秘單位都是「鄰居」!. 新北. 2016-11-12 20:04 [2018-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中文(臺灣)). 
  2. ^ 陳家祥、季相儒. 白色恐怖走過30年 融於民間的極權、滿布刑場的新店溪. 台北: 東森新聞雲. 2017-07-24 18:09 [2018-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中文(臺灣)). 
  3. ^ 張子午. 歷史迷霧中的六張犂──白色恐怖時期亂葬崗保存爭議. 報導者. 2016-02-24 [2018-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3) (中文(臺灣)). 
  4. ^ 4.0 4.1 劉重義. 再探安坑刑場. 臺北: 民報. 2016-11-29 18:44 [2018-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中文(臺灣)). 
  5. ^ 安坑刑場. 國家人權博物館不義遺址資料庫. [2023-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0). 
  6. ^ 促轉會訪安坑刑場 保存不義遺址. 自由時報. 2019-08-01 [2022-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