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麟阁路
39°54′13″N 116°21′44″E / 39.90350°N 116.36226°E
| ||||||
---|---|---|---|---|---|---|
地點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西城区 | |||||
附近主要建築物 | 中华圣公会救主堂 | |||||
起點 | 复兴门内大街 | |||||
終點 | 宣武门西大街 |
佟麟阁路是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中部的一条道路,1947年为纪念抗日将领佟麟阁改为现名。
简介
佟麟阁路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北起复兴门内大街南侧,南至宣武门西大街(向南接广安胡同),全长1500米左右。原来该路靠北端有一分叉,一向北连接复兴门内大街;一向西再折向北,连接复兴门内大街,通往太平桥大街。其中,向西北通往太平桥大街者,与该分叉以南的路段同样位于原大明壕的旧址上。2000年代末,向西的叉路被废弃,在原址兴建高楼,佟麟阁路乃成为一条完全为南北走向的直路。
元朝时,高梁河水流入元大都和义门南水关之后,沿西直门内大街以南向东,到今东新开胡同附近折向南方,沿今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到今丰盛胡同附近折向东,最终同“萧墙”(皇城)的南护城河相连。当时,该河道称“金水河”,是为皇城水系供水的河道。[1]
明朝迁都北京之后,高梁河不再直接入金水河,金水河遂逐渐变为排水沟,河内之水也改以生活污水和雨水为主。该河改道向南,经闹市口以东一带向南流入宣武门以西的护城河。其中,由闹市口附近向南流到护城河的河段,即今佟麟阁路的所在处。由于承天门(现天安门)前的河道仍称“金水河”,故这条纵贯北京内城西部的排水河道被人们改称为“大明濠”(即排水明渠)。元大都时期自今丰盛胡同到萧墙的一段河道则逐渐干涸,其西段演变成日后的前泥洼胡同、后泥洼胡同、东斜街、西斜街。[1]
中华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的京都市政公所提出针对大明壕的《筹划改筑大明濠方案》,准备对其进行治理。1921年治理工程开工,工程利用拆除北京皇城城墙产生的城砖,修葺大明壕,将其改造为暗沟,其上铺设马路。1930年前后,治理工程竣工,整条大明壕上新建的道路未起名字,统称“沟沿大街”,被评定为一等乙类道路,其南段被习惯性地叫做“南沟沿大街”。[1]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冯玉祥提议,北平市临时参议会通过决议,北平市市长何思源于1947年3月13日签发《北平市政府户字第59号训令》,将南沟沿大街、北沟沿大街、铁狮子胡同分别改名为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和张自忠路,以示对抗日英雄的纪念。[1]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佟麟阁路的名称被革命化,改为“四新路”。1971年改名为“民族宫南街”。[2]文革结束后改回现名。
佟麟阁路上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国会旧址,一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华圣公会救主堂。北京国会旧址位于佟麟阁路62号院(隶属新华社)内,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国会参议院及众议院,现在作为新华社总社礼堂使用。中华圣公会救主堂位于佟麟阁路85号,是圣公会在北京地区建立的第一所教堂,1997年获北京赛翁信息咨询中心修复,成为该中心的办公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