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注音符號
灰底不用於國語官方注音;每格次行爲萬國音標
聲母
發音
方式
塞音 擦音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重脣
/p/

/pʰ/

/b/

/m/

/β/
輕脣
/f/

/v/
舌尖
/t/

/tʰ/

/d/

/n/

/ɫ˭~ɫʰ/

/l/
軟齶
/k/

/kʰ/

/ɡ/

/ŋ/

/x/

/ɣ/
脣軟齶
/kʷ/

/kʷʰ/

/ʔ/

/h/

/ɦ/
舌冠
/tɕ/

/tɕʰ/

/dʑ/

/ɲ~ȵ/

/ɕ/

/ʑ/
翹舌
/tʂ/

/tʂʰ/

/dʐ/

/ʂ/

/ɻ~ʐ/
平舌
/ts/

/tsʰ/

/dz/

/s/

/z/
介母、高元音
部位
普通
/i~j/

/y~ɥ/

/ɨ/

/ɯ/

/u~w/
鼻化
/ĩ/

/ũ/
韻母
單韻
/a/

/ã/

/ɐ/

/o/

/ɔ/

/ɔ̃/
複韻
/ai/

/ei/

/au/

/ou/
鼻韻
/m̩/

/am/

/ɔm/

/n̩/

/an/

/ɔn/

/ŋ̩/

/aŋ/

/ɔŋ/
韻尾
/p̚/

/t̚/

/k̚/

/ʔ̚/
其他
聲調
官話 ˉ ˊ ˇ ˋ ˙
客閩 ˪ ˫

)是注音符號擴充版本中的韻母元音之一,字形取自「」字的開首數筆,讀音則取粵音「靴」字(音ㄏㆾ)的韻母。「ㆾ」的發音為半開前圓唇元音/œ/,此外也可以表示舌位相近的半閉前圓唇元音/ø/和半閉央圓唇元音/ɵ/,主要用於粵語閩東語,在上海話蘇州話寧波話等吳語也有此音。

粵拼裏,韻母「ㆾ」獨用,或作爲「ㆾ」、「ㆾ」的元音時,唸/œ/音,拼寫作〔oe〕;作爲「ㆾㄩ」的韻腹,或「ㆾ」、「ㆾ」的元音時,唸/ɵ/,拼寫作〔eo〕。

起初爲拼寫官話而定的注音符號中,並沒有表示/œ/、/ø/和/ɵ/音的符號。但在注音符號的擴充版本方音注音符號中,增設了這個「」號。

相關變體

在1931年,趙雅庭編著的《民眾識字粵語拼音字彙》出版[1],就已採用「ㆾ」這符號來標記/œ/音。

然而在1932年推出的注音符號擴充版本閏音符號中,用以表示/œ/、/ø/和/ɵ/音的,是「」這符號,趙元任並沒採用既有的「ㆾ」形。「」來自「」字的篆體,讀音則取「干」字蘇州話(音ㄍ)的韻母。不過有另一閏音符號「」,外形設計也來自「干」字,它表示附有鼻音韻尾的/œn/、/øn/、/on/或/ɔn/音,又或鼻化元音/œ̃/、/ø̃/、/õ/或/ɔ̃/。「」與「」不可以相混,「」的其他用法請看條目。

到了方音注音符號上海話蘇州話寧波話仍沿用「」來表示/œ/、/ø/和/ɵ/音,跟兩廣地區習用的「ㆾ」分別使用。《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的說明前言中解釋說:「『ㆾ』,約等於江南話的『』。這個字母見於廣州話的方案,也許是因爲製定字母時,兩個大行政區的文敎部門沒有互相參考,也許是由於該音在兩個方言區代表不同的音類(江南話代表一部份北京ㄢ韻的音,廣州話代表北京一部份有ㄧㄨㄩ音素的音),於是有了音值相同形式不同的字母,我們在製表時仍照各該原文登記。」[2]

近十數年,基於粵音的發展,學者提倡/œ/音與/ɵ/音分流,不再視爲自由變異,甚至認爲出現了對立現象,故粵人也有以「ㆾ」專指/œ/,以「」專指/ɵ/的現象。

臺灣方音符號並沒有爲/œ/、/ø/和/ɵ/設立符號,因爲臺灣閩南語臺灣客家語都沒有此音。但屬於閩東語福州話馬祖話有此音,連江縣政府中華民國教育部指導下,於2009年11月頒佈了馬祖閩東 (福州) 話注音符號,增閏了「」號,在馬祖話陰平、陰上、陽平、陽入調發音爲/ø/,但於陰去、陰入、陽去調發音爲/œ/,沒有音位對立,因此視作同音位的自由變異。「」號外形與粵語的「」號相似,但有少許不同,馬祖語學者謂之曰兼具「ㄩ」與「ㄝ」的外形。

編碼與拼音

字元 圖檔 編碼 國際音標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臺羅拼音 通用拼音 粵拼 馬拼 吳拼吴语吳語拼音 拉丁苗文
Unicode Big5 GB 2312
U+31BE 未收錄 未收錄 œ oe
ɵ eo
未收錄 未收錄 未收錄 œ / ø oe
未收錄 未收錄 未收錄 œ / ɵ / ø oe

註釋

  1. ^ 出版社爲廣州神州國光社。
  2. ^ 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秘書處拼音方案工作組:《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頁4-5。

參考資料

  • 趙雅庭:《民眾識字粵語拼音字彙》,廣州:神州國光社,民國20年(1931年)年5月。
  •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注音符號總表》,北平: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4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農民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職工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國文字改革硏究委員會祕書處拼音方案工作組:《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 中華民國連江縣政府:《馬祖閩東(福州)話日常生活常用詞彙編輯說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連江:連江縣政府,2009年11月。
  • 陳高志:《連江縣志【伍】語言志》,連江:連江縣政府,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