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弦函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餘弧
弦函數的函數圖形

弦函數chord function),又稱全弦[1],是最早的三角函數之一[2],符號通常表示為[3],由古希臘數學家喜帕恰斯所定義[4],在三角學的早期發展中被廣泛使用,主要用於解決天文學計算的問題[5],現已鮮少使用,但部分的程式庫仍會提供弦函數的計算函式[6]。 弦函數的函數值為該角在單位圓上的弦長[7]或圓上特定圓心角對應的弦與半徑的比值[8],換句話說,就是單位圓上角的終邊端點到始邊端點的距離。 弦函數與正弦函數不太一樣,但關係十分密切[8]。 在0到π弧度(180)之間的全弦(crd)與正弦(sin)的關係為crd θ = 2 sin θ/2[9]

定義

假設角θ介於0和π弧度(180度)之間,則的值由圓心角∠AOB構造等腰三角形ΔOAB底邊給出[2],其中O圓心,即圓心角頂點。 弦函數的幾何定義如右圖所示。 角的弦函數值是單位圓上由該圓心角分隔的兩點之間的弦的長度。 角度θ取正值,必須位於0 < θ ≤ π(以弧度為單位,或0 < θ ≤ 180度)區間內。 弦函數可以與現代的正弦函數連結起來,取其中一點為(1,0),另一點為(cos θ, sin θ),然後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計算弦長度。[10]

[11][註 1]
弦函數(藍色)、正弦函數(黃色)與正矢函數(綠色)的函數圖形
crd函數(灰色)在單位圓上的位置
原始的弦函數只定義在0至π(180度)之間,可以透過與他對應的等式以及同界角的性質進行擴展定義。圖為使用公式繪製的弦函數圖形

也就是說,弦長度可以透過下列等式來計算:[7]

弦長 =

其中,r為圓的半徑、θ為弦對應的圓心角角度。

弦函數與正弦函數相關聯。 在下表中,弦函數可以滿足許多類似於眾所周知的現代函數的恆等式:

明成 基於正弦函數 基於弦函數
勾股定理
半角公式
边心距 (a)
角 (θ)
其中,c為半径r(直径D)的圓之圓心角θ對應的弦長。

弦函數也可以表達成如下指數定義:

歷史

最早已知的弦函數表由喜帕恰斯編制,其列出了每7+1/2度的弦函數值。 在公元二世紀,亞歷山大的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學書《天文學大成》中編制了弦函數的函數表——托勒密全弦表,其給出了從1/2度到180度的角度的弦函數值,表中的每行以1/2度為單位。 但其並非是直接以單位圓列出弦函數值,其列出的數值,參考的圓形直徑為120,弦長精確到整數部分後兩位60進位的數字,[10] 也就是說,托勒密全弦表所列出的值是弦函數的60倍,例如,而在托勒密全弦表中,60度角所記錄的值為弦的全長——60。[12]

弦函數與現代常用的正弦函數之關係可以看做是正弦函數代入半角公式的結果。

[13][註 1]

上述等式只成立於0 < θ ≤ π(以弧度為單位,或0 < θ ≤ 180度)。

正如現代三角學是建立在正弦函數的基礎上一樣,古代三角學也是建立在和弦函數的基礎上。 據說喜帕恰斯寫了一本十二卷的關於弦函數的著作,雖然現在全部都失傳了,但想必人們對弦函數有一定的了解。[15]

托勒密的弦函數

托勒密所建立的托勒密全弦表是紀錄特定圓心角θ°在直徑120(半徑60)的圓形上所對應的弦之長度,換句話說,這個函數表所對應的函數與正弦函數的關係為:[16][17]

恒等式

导数

,(0 < θ ≤ π[註 2]

積分

,(0 < θ ≤ π[註 2]

其他恆等式

[13]
[18]
[13]

正弦定理也可以寫成基於弦函數的形式:[19]

其中,a、b和c為三角形的三條邊;而A、B和C則為對應邊的對角。

與其他三角函數的關係

弦函數可以透過正弦餘弦正矢等函數來構造:[20]

[20]0 < θ ≤ π0 < θ ≤ 180°
[20]
[20]

特殊值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反函數

弦函數的反函數

弦函數的反函數可以定義如下:

在這定義下只有0 ≤ y ≤ 2是有意義的(弦長沒有負值、單位圓的弦長不會超過兩倍半徑)。

或者用回推得到:

反弦函數有時會簡稱為acrd[6]

因此已知弦長可以回推圓心角的角度: [21]

其中,其中c是弦長、r是圓的半徑。

相關函數

正弦(sin)、餘弦(cos)、全弦(crd)、正矢(versin)、和半正矢(haversin)函數的函數圖形

弦函數的值域範圍在0到2之間,類似的函數還有正矢函數(versin),值域範圍也在0到2之間,但函數圖形略有差異。 弦函數在範圍0到π(180度)之間的圖形與正弦函數0到π/2(90度)的形狀類似,但邊長差了1倍的縮放倍率。弦函數與其他「正」的三角函數(正弦正切正割正矢)同樣是從零開始遞增的函數。

arc θ

弧長(arc θ)、弦長(crd θ)和正弦(sin θ)關係

與弦函數(crd θ)類似的還有另一個符號——arc θ,用於表達指定角θ對應的圓弧弧長[5]這個概念有時稱為正弧[22],對應於割圓八線中正角的弧。 早期為了計算天文學上的球面幾何問題,例如計算球面三角形和四邊形。 因此需要找出arc θcrd θ的對應關係。[5]在單位圓上,arc θ以黑色較粗的線標示在下圖上。

arc θ(黑色較粗之弧線)和crd θ(灰色)、在單位圓上的位置

在單位圓上,arc θ的值在範圍0到(360度)之間與θ相等,在以上時,則為最小正同界角的弧度值。

正弧與餘弧

割圓八線。正角對應的弧為正弧(乙丙)、餘角對應的弧為餘弧(乙庚)

相同的概念在割圓八線中也存在。 arc θ在割圓八線中對應「正弧」,即正角(θ)對應的弧。在這概念下,除了正弧(arc θ)外,也存在對應的餘弧(coarc θ),即餘角對應的弧,等價於直角與正角之差所對應的弧[23]coarc θ = arc(π/2θ)。 正弧與餘弧的概念早在清代就已經記載於梅文鼎的著作《平三角舉要》中了[22][24], 並且正弧和餘弧的概念與正弦、餘弦、正切、餘切、正割、餘割、正矢和餘矢並列列出,同時也給角「正角」和「餘角」的概念。[24]

參見

註釋

  1. ^ 1.0 1.1 1.2 事實上,將crd函數定義為並不完全正確。 因為弦函數的定義是弦長,長度不會有負值,然而會有負值,因此此等式不完全正確,僅在0 < θ ≤ π(以弧度為單位,或0 < θ ≤ 180度)時成立。
  2. ^ 2.0 2.1 此等式是使用計算的[註 1],因此只適用於0 < θ ≤ π(以弧度為單位,或0 < θ ≤ 180度)的區間。

參考文獻

  1. ^ 蔡聰明. 數學拾貝. 三民書局. 2020-01-17: 225. ISBN 9789571467634. 
  2. ^ 2.0 2.1 The Chord Function (PDF). math.ucr.edu. [2023-10-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19). 
  3. ^ Hodgkin, L. A History of Mathematics: From Mesopotamia to Modernity. OUP Oxford. 2013: 130. ISBN 9780191664366. 
  4. ^ Hipparchus of Rhodes. mathshistory.st-andrews.ac.uk. [2023-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3). 
  5. ^ 5.0 5.1 5.2 Folkerts, Menso and Launert, Dieter and Thom, Andreas. Jost Bürgi's method for calculating sines. Historia mathematica (Elsevier). 2016, 43 (2): 133–147. 
  6. ^ 6.0 6.1 Alan Lang@std/trig. alan-lang.org. [2023-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0). 
  7. ^ 7.0 7.1 Sozio, Gerardo. Trigonometry: Chords, Arcs and Angles (PDF). Parabola. 2005,. Volume 41 (Issue 1) [2023-10-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2-13). 
  8. ^ 8.0 8.1 吳俊輝; 姚珩; 徐光台 等著. 星空協奏曲. 知識漫遊.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 2013: 59 [2023-10-27]. ISBN 978986038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8). 
  9. ^ Eng, M and Schwarz, René. Trigonometric Functions (PDF). Image. 2017, 3 (2): 4 [2023-10-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0-31). 
  10. ^ 10.0 10.1 Maor, Eli, Trigonometric Delight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5–27, 1998, ISBN 978-0-691-15820-4 
  11. ^ Weisstein, Eric W. (编). Circular Segment. at MathWorld--A Wolfram Web Resource. Wolfram Research, Inc. (英语). 
  12. ^ Chapter 5.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Mathematics : Trigonometric Tables. www.ndl.go.jp. [2023-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5). 
  13.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蔡聰明. 星空燦爛的數學(I)——托勒密如何編製弦表? (PDF). 數學傳播. 1999年6月, 23卷 (2期): 57–67 [2023-10-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06). 
  14. ^ Thurston, Hugh, Early Astronomy, Springer, 1996, ISBN 978-0-387-94822-5 
  15. ^ Thurston[14], pp. 235–236
  16. ^ Rodica Nan. PI – Not Just an Ordinary Number. John Carroll University. 2020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7). 
  17. ^ Chapter 5. Trigonometry (PDF). faculty.etsu.edu: 5.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28). 
  18. ^ Ganikhodjaev, Nasir and Husain, Ahmad Hamidi. Al-Kāshī, the first scientist who introduced dynamical system. 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 (AIP Publishing). 2018, 1974 (1). 
  19. ^ Duke, Dennis W. Hipparchus' eclipse trios and early trigonometry (PDF). Centaurus-Oxford (Copenhagen: Munksgaard, 1950). 2005, 47 (2): 163–177 [2023-10-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0-31). 
  20. ^ 20.0 20.1 20.2 20.3 Trig Functions and Naming Conventions. resources.wolframcloud.com. [202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31). 
  21. ^ Simpson, David G. AUXTRIG (FORTRAN-90 source code). Greenbelt, Maryland, USA: 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2001-11-08 [2015-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6). 
  22. ^ 22.0 22.1 梅文鼎. 測算名義. 《平三角舉要》. 
  23. ^ 方愷. 平三角附測量 (PDF). 代數通藝錄 (成文堂刊本). 1890, 卷十三 [2023-11-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26). 
  24. ^ 24.0 24.1 彭良禎. 《平三角舉要》與《方圓羃積》初探. HPM通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