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廟山西宮
(重定向自山西宮)
22°57′42″N 120°19′34″E / 22.9616594°N 120.3260302°E
關廟山西宮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臺灣臺南市關廟區關廟里正義街37號 |
宗教 | 台灣民間信仰 |
主神 | 關聖帝君 |
地圖 | |
關廟山西宮遶境暨王醮祭典 | |
---|---|
官方名称 | 關廟山西宮遶境暨王醮祭典 |
類型 | 登錄等級:民俗 登錄種類:儀式、祭典、節慶 |
詳細登錄資料 |
關廟山西宮位於台南市關廟區山西里,是主祀關聖帝君的民間信仰廟宇。
關廟山西宮屬於「地方公廟」,雖說其附近每一個村庄都有屬於自己的村廟,但山西宮比這些村廟規模要大些,可以說是關廟區居民共同的信仰中心。
歷史
關廟山西宮安奉武聖關夫子,至今香火綿延三百餘年。遠自明鄭時代,漢人自台江內海(今安平區),溯行新港溪(今鹽水溪),及其上游許寬溪(今許縣溪)進入新豐里,墾荒聚落稱香洋仔(明鄭氏臺灣軍備圖上記載之小香洋民社)。
居民景仰關夫子聖德及為求民安雨順,即建土屋葺茅堂宇。並築弼衣潭(今之大潭)蓄水灌田,距今已有三百餘年。因早有水利得以春褥,很早就發展出聚落,稱為關帝廟街。
根據廟中碑文和廟誌的記載,山西宮由興建,並歷經了多次重建,才有了現在的樣貌,而其興建及重修建的歷史沿革如下:
- 明鄭時興建。
- 清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年)重建堂宇,依日人寺廟建築。
- 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由知府蔣允焄創建正式廟宇,總工程費銀元二仟元,越三年竣工。
- 清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年)由總董芳玉瑤、郭振評、張鴻元等發起籌募銀元二仟五百元重建,起因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之郭光侯事件,前後兩殿焚毀殆盡,只剩中殿巍然獨在,因此重建。歷時兩年完工。
- 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年)5月1日大地震,除中殿外,其他受災倒圯,乃至咸豐五年乙卯(1855年)由總董葉合成、吳德昌等聚金三千元重修,至咸豐七年(1857年)完成。
- 清同治元年(1862年)夏季,又因大地震堂宇傾圯,獨中殿屹立如故,至同治六年丁卯(1867年)復建完成。
- 日治時期(1900年)修繕一次。
- 日治時期(1911年)由黃敏等發起募捐五仟元修建,1913年完工,隨之建醮。
- 日治時期(1933年)由葛喬年、張陶、曾水泉等鳩資擴規模規模重建。舊廟現存之龍柱、壁堵之石雕、前殿蜘蛛結網木雕、兩側鐘鼓樓皆於此時施工築造,歷時兩年完成。
- 民國三十四年10月(1945年)鄉人修復。
- 民國四十七年戊戌(1958年)林竹圍等發起募捐修繕。殿內九龍籬及外簷花籃木雕於此時築造。同年底建七朝大醮,並決定嗣後每十二年建醮一次。
- 民國五十九年庚戌(1970年)再修繕,將殿前兩座金爐移建殿後,當年底建醮,參加遊境之陣頭遍及四鄉鎮,人潮數萬。此時關廟鄉地方人口漸增。
- 民國六十三年甲寅(1974年)經信徒代表大會議決重建。於同年農曆九月十五日動土,民國六十四年乙卯(1975年)5月20日著手興建。本重建工程歷時七年七個月,精邀潘麗水大師精繪廟門神彩畫,畫棟雕樑、精緻卓越,採中國北方典型廟宇建築風格,耗資新台幣九千餘萬元,並於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12月8日慶成謝土,繼而自12月11日舉辦壬戌科建醮(戰後第三科)至12月18日大功告成。而日治時期所建之舊廟遷建至新廟北側保存。
- 民國八十三年甲戌(1994年)王醮。
- 民國九十五年丙戌(2006年)五朝王醮。
- 民國一百零七年戊戌(2018年)慶成祈安五朝王醮。
- 民國一百零八年八月一日(2019年8月1日) 通過登錄南關線三大廟(保西代天府、歸仁仁壽宮、關廟山西宮)王醮暨遊社為國家重要民俗。[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神祇
山西宮祀奉的神祇以關公為主祀,介紹如下:
- 關雲長:佛教稱迦藍菩薩,道教稱協天大帝。1614年,中國明朝萬曆皇帝敕封關雲長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故又名關聖帝君,或簡稱關帝。
- 天上聖母
- 玉皇大帝:奉祀於二樓天公殿。
- 觀世音菩薩
- 北斗星君
- 南斗星君
- 馬使爺
- 註生娘娘
- 司命灶君
- 東嶽大帝
- 福德正神
- 斗姥元君
- 月下老人:奉祀於舊廟太歲殿。
- 彌勒財神
文物
- 古匾
- 義高千古:光緒十四年(1888年)道標都閫府鄭超英敬獻。
參見
104五月十三日進香條
參考文獻
- 《關廟山西宮五朝王醮特錄》,關廟鄉山西宮管理委員會編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