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
白馬寺 | |
---|---|
基本資訊 | |
位置 | 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洛陽市 |
宗教 | 漢傳佛教 |
宗派 | 禪宗 |
開基 | 漢明帝 中興:武則天 |
開山時間 | 68年 中興:685年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白馬寺 | |
地址 | 河南省洛陽市 |
座標 | 34°43′34″N 112°36′23″E / 34.725989°N 112.606258°E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金至清 |
編號 | 92 |
認定時間 | 1961年3月4日 |
地圖 | |
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21公里處,北依邙山,南臨洛河,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建立之後,中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1]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1961年,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目前,白馬寺占地面積約為200畝,根據白馬寺佛教文化園區規劃,白馬寺的面積將達到1300畝,成為中國面積最大的佛寺。[2]
淵源
營建與中國歷史上的「永平求法」緊密相連。東漢明帝曾夜夢丈六金人,頂佩白光,自西方飛來。大臣傅毅認為這是西方的佛,漢明帝遂「感夢求法」,令蔡愔、秦景、王遵等十餘人於永平七年(64年)赴天竺求佛法。[3]他們在西域的大月氏遇到了來自天竺的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得佛經佛像,於是相偕同行,以白馬馱經,並於永平十年(67年)來到當時的京城雒陽。為了給兩位高僧一個居住和翻譯《四十二章經》的地方,漢明帝敕命在城西的雍門外按天竺式樣建造了一組建築,以僧人們暫住的「鴻臚寺」的「寺」字稱之,為了紀念白馬馱經之功,便將這組建築命名為「白馬寺」。[1][4]
歷史
白馬寺自建立後,便成為了中國佛教的傳播中心。攝摩騰和竺法蘭在這裡翻譯出了第一部漢語佛經《四十二章經》,後來另一位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其他國家的僧侶來此覽經求法。[1]
北魏時期,洛陽諸寺中,白馬寺的香火最為隆盛。
唐朝時,武則天任命她的男寵薛懷義為白馬寺的住持,並在垂拱元年(685年)為寺院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這時的白馬寺發展到了歷史上的頂峰,建築宏偉,有僧眾千餘人,並吸引各國的佛教徒前來朝拜。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兩次重修,奠定了今日的格局。
民國時,白馬寺逐漸冷落蕭條,殘敗破亂。
民國初年,白馬寺在住持傳道的主持下,重修了清涼台毗盧閣等殿宇。1927年,馮玉祥部駐洛陽,因馮敵視佛教,派人到白馬寺拆毀大殿佛像。後在考試院院長戴季陶的推動下,由上海佛學會出資,從民國23年開工整修,共建屋十間,鐘鼓樓各一,圍牆百餘丈,植樹七千餘株,購地一百八十餘畝。慕西法師、淨嚴法師、袁西航居士等人在白馬寺積極推行佛化教育,先後成立佛學社、佛學苑。[5][6]
1949年中共建政後,一切宗教活動均予以停止,文化大革命期間,白馬寺被毀,包括有千年歷史的遼代泥塑十八羅漢、兩千年前印度高僧帶來的《貝葉經》、稀世珍寶玉馬在內的所有佛像、經卷、文物都被破壞,寺廟也差點被燒掉。[7][8][9]
在1972年,中國政府為接待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而對白馬寺進行了修復,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還下令將北京故宮的貝葉經和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的夾紵乾漆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造像以及大批法器調配到白馬寺,隨後這些故宮文物成為白馬寺的珍品。[10]1983年起,白馬寺被中國政府公布為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恢復了它的宗教用途。[1]
2015年7月18日,白馬寺萬佛殿舉行基址灑淨法會,為萬佛殿的開建祈福。此次擴建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首次大規模擴建。新建的萬佛殿是漢代風格的木結構殿,面闊九間,進深六間,為重檐四阿頂建築。[11]
地位
南風開長廊,夏日涼如秋。
白馬寺在中國佛教歷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被佛教界尊稱為「釋源」和「祖庭」,是中國伽藍之首。有「祖庭十古」的說法,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古剎;白馬寺的齊雲塔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舍利塔;中國第一次去「西天取經」的朱士行始於白馬寺;最早來中國的印度高僧禪居於白馬寺;最早傳入中國的梵文貝葉經收藏於白馬寺;白馬寺的清涼台是中國最早的譯經道場;中國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在白馬寺譯出;中國第一本漢文戒律《僧祗戒心》始譯於白馬寺,並最早在洛陽立壇傳戒;中國第一場佛道之爭發生於白馬寺;第一個漢人比丘朱士行受戒於白馬寺。[12]
主要建築
白馬寺目前占地約3.4萬平方公尺,有大小建築百餘間。寺院坐北朝南,為中軸對稱格局,布局規整,主次分明。寺內主要建築都分布在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涼台,兩側還有鐘鼓樓、門堂、雲水堂、客堂、齋堂、祖堂、禪堂、方丈院等附屬建築。[13]
山門是牌樓式的三洞弧券門,單檐歇山頂,正面鑲嵌「白馬寺」匾,由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朴初先生題寫。寺門外有兩匹相對而立的青石馬,形態溫順,相傳為漢代的馱經之馬,實為北宋太師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於1935年遷移至此。山門內的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圓冢墓,全名分別是「漢啟道圓通摩騰大師墓」和「漢開教總持竺法蘭大師墓」,墓碑立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墓周還有鐘鼓二樓等。山門內是白馬寺的主體建築,自南向北,地勢漸次升高。[13]
天王殿在明代之前是白馬寺的山門,元代置有四大天王和韋馱、彌勒佛像,明朝時期在它的前面又建了一座山門,於是原山門就改稱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13]在殿脊的前後部各有四個大字,分別是「風調雨順」和「國泰民安」。
大佛殿是寺院的主殿,乃明代建築。建在1公尺高的台基之上,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後壁和兩側山牆以楔型漢代磚石疊砌,形制比較罕見。在殿脊的前後部各有四個大字,分別是「佛光普照」和「法輪常轉」。殿的中央供奉有釋迦牟尼佛、阿難、迦葉二羅漢、文殊和普賢菩薩像,殿後有觀世音菩薩像。殿東南角懸掛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鑄造的大鐘一口,重2500公斤,上刻銘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以前洛陽城內也有一口大鐘,兩鍾會產生共鳴,民間有「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的俗語,洛陽八景之一的「馬寺鐘聲」就是此處。[13]現在每年元旦的時候,這裡一般都會舉辦傳統的撞鐘活動。
大雄殿是唐代時期寺院的內的主殿。現在它是白馬寺內最大的殿宇,殿前有寬敞的月台。殿內供奉有「三世佛」,中為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三佛均面南而坐。佛前站立著韋力、韋馱二天將,十八羅漢分坐東西兩側。這些造像均為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舊藏,1972年調撥至白馬寺,至今未歸還故宮。
接引殿在一般的寺院中較為罕見。它裡面供奉的是西方三聖,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該殿在清同治年間毀於火災,光緒時重修,是寺中修建時間最晚、規模最小的佛殿。[13]
清涼台位於寺院後部,建於漢代,是一座以青磚壘砌,長42.8公尺,寬32.4公尺,高6公尺的高台建築,台上中心建築為毗盧閣,與四周的配殿、門樓、放生池、廊房等形成一處院落,稱為「空中庭院」。相傳這是漢明帝少年時的避暑讀書之處,後來讓給兩位高僧下榻。毗盧閣為重檐歇山頂建築,殿內供奉著「華嚴三聖」,即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在閣內兩側,是木雕的千佛壁龕,所供佛像均是以「香灰」等作原料而鑄造成的,共計5050尊。毗盧閣兩側的配殿分別是攝摩騰殿和竺法蘭殿,內有二位高僧的塑像。清涼台的東西兩側還新建了藏經閣、法寶閣各一座,供奉著泰國佛教界贈送的中華古佛和印度政府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13]
齊雲塔在白馬寺以東250公尺處,又叫做釋迦舍利塔,是寺院的附屬建築。它最初是木塔,北宋末年被女真士兵燒毀。現存寶塔建於金朝大定十五年(1175年),是一座十三層的四方形密檐式磚塔,高約25公尺。塔的外形具有唐代風格,輪廓採用拋物線設計,玲瓏挺拔、古雅秀麗。塔的底部為方形須彌座,各邊長7.8公尺,塔頂置寶瓶式塔剎。這座塔是洛陽一帶地面上現存最古老的建築,與白馬寺東西相望、交相輝映。[14]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後,國外友人出資在白馬寺興建了一些具有外國風格的佛殿,包括1992年修建的「泰國風格佛殿」和2010年竣工的「印度風格佛殿」以及「緬甸風格佛殿」。除此之外,斯里蘭卡、尼泊爾、日本、韓國等國家風格的佛殿也將陸續在白馬寺修建。[2]
寺內珍品
白馬寺現存佛像百餘尊,多為元明清代所造。其中大雄殿內的元代三世佛、十八羅漢和二天將像,堪稱「鎮寺之寶」。另外,高2.17公尺的韋馱像白皙英俊、溫和文雅,高2.01公尺的韋力像赫面瞠目、孔武剛強。十八羅漢為坐像,高1.55公尺至1.61公尺,神情各異、造型生動。它們都是使用夾紵乾漆工藝製作,具有體輕質堅,經久不壞的特點。這種工藝發源於戰國,鼎盛於隋唐,宋代以後逐漸失傳,留存到現在的作品極其罕見,因此白馬寺的這些造像有著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白馬寺內目前有歷代碑刻40餘方,其中最著名的是「趙碑」和「斷文碑」,分別位於山門內的東西兩側。趙碑是元代至順四年(1333年)由趙孟頫書寫的《洛京白馬祖庭記》碑,碑文字體瀟灑,丰神秀骨,是書法藝術的珍品。斷文碑為一通高1.7公尺、寬1.4公尺的半截殘碑,名《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碑,該碑的碑文並非由上到下一長行通寫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五組寫出,故稱「斷文碑」。此外還有北宋《摩騰入漢靈異記》、金代《釋源白馬寺舍利塔靈異記》、明代《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清代《白馬寺六景》等碑刻也頗為著名。[15]
圖庫
-
天王殿
-
大佛殿
-
大雄殿
-
齊雲塔
-
清涼台毗盧閣
-
接引殿三世諸佛
-
雕刻
-
印度廟
-
泰式廟
-
狄仁傑墓
-
白馬寺羅漢
-
白馬馱經
參看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 中華佛光文化網. 2010-04-28 [2010-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2.0 2.1 洛阳白马寺面积将扩张6.5倍打造中国第一寺. 中國廣播網. 2010-09-17 [2011-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後漢書·卷八十八·列傳·西域傳·第七十八》:「世傳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於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於中國圖畫形像焉。楚王英始信其術,中國因此頗有奉其道者。後桓帝好神,數祀浮圖、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後遂轉盛。」
- ^ 梁慧皎《高僧傳》:「漢明帝夢一金人於殿廷,以占所夢,傅毅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前往天竺。愔等於彼遇見摩騰、竺法蘭二梵僧,乃要還漢地,譯《四十二章經》,二僧住處,今雒陽門白馬寺也。」
- ^ 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2015-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8).
- ^ 趙振華. 洛陽白馬寺歷史與寺名影響研究(續). 洛陽佛教. 2009年, (第2期).
- ^ 丁抒. 几多文物付之一炬?一九六六年“破四旧”简记. 香港中文大學.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0).
- ^ 徐金星. 关于洛阳白马寺的几个问题. 洛陽市文物局. 2018-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5) (中文).
在白馬寺大雄殿內,原來保存一組泥塑十八羅漢造像,本為白馬寺內最好的一組佛教文物,可惜於「十年動亂」時期被毀壞,造成了永遠無法彌補的損失。......「文革」以前,大雄殿裡除十八次羅漢供置兩側外,正中供有釋迦牟尼佛,東有藥師佛,西有阿彌陀佛,後有韋力天將。經過「十年動亂」的破壞之後,大雄殿內原存的泥塑像,僅有一尊塑像倖存下來,這就是現仍保存於該大殿內後部的韋力天將像。
- ^ 洛阳白马寺:中国佛教的发祥地. 鳳凰網. 大公網. 2018-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7) (中文).
- ^ Barme, Geremie. The Forbidden Ci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38–139 [2010-04-30]. ISBN 06740277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4).
- ^ 洛阳白马寺迎来新一轮扩建. 新華網. 2015年7月22日 [2015年7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7月23日).
- ^ 白马寺:中国伽蓝之首. 中國日報. 2009-09-22 [2015-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1).
-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洛阳--白马寺. 新華網. 2006-09-06 [2010-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2).
- ^ 白马寺. 新華網. 2003-11-19 [2010-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3).
- ^ 中国最早的佛寺---白马寺. 廣西新聞網. 2009-03-25 [2010-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