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龙口町尘芥烧却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龙口町“尘芥烧却场”
尘芥烧却场正面
位置台湾地区台北市中正区和平西路二段104巷内
建成时间日本1933年启用
官方名称龙口町“尘芥烧却场”
类型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产业
评定时间台湾地区2014年8月22日
详细登录资料

龙口町尘芥烧却场台北市中正区的历史建筑,是台北市于1932年至1933年兴建的三处大型垃圾焚化厂中,目前仅存之一处[1]。其曾一度被违建所包覆,在2010年也曾发生大火[2]

沿革

当时台北市每日垃圾量可多达三万七千贯,而台北市内原有的七处垃圾焚化厂,其垃圾处理量合计仅有六千三百贯,其余的垃圾便运送至低地的掩埋场,因而造成臭气产生及蚊虫聚集等卫生问题[3]。后来于是新设三处大垃圾焚化厂,分别位于大龙峒町龙口町大安。新的垃圾焚化厂处理量合计一日三万贯,之后便停用原本的垃圾焚化厂。

新建三处烧却场列表
名称 位置 启用日 构造/炉数 处理容量 总建坪 现况
大龙峒尘芥烧却场 台北市大龙峒町212番地 1932年10月4日 特许岩本式自然通风炉/

四炉(三火床一炉)

一日一万贯 123坪 树德公园
龙口町尘芥烧却场 台北市龙口町五丁目6番地 1933年1月30日 历史建筑
大安尘芥烧却场 台北市大安字十二甲292番地之2 1932年4月9日 信义市场

建筑特色

焚化炉采用的“岩本式烧却炉”,为岩本嘉平创立的岩本工业株式会社所发明[4],共有四炉,以耐火砖砌成拱形,后方连结共同烟道与烟囱。炉前设有钢筋混凝土造垃圾倾倒台,连接斜坡车道,垃圾可直接载运至上方倾倒口。[1]

垃圾处理流程

台北市内的垃圾扫除分成七个辖区,分别为城内、东门、南门、万华、西门、北、大成。1939年共聘有120位清洁人员,负责将垃圾送至尘芥烧却场,或杂废物舍场(堆置灰烬、土砂、瓦砾、枝叶等)。扫除工作在人口密集区每天一次,其他区域二至三日一次;排泄物则是一周一次,送至屎尿杀菌池,台北市内共四处。[5]

杂废物舍场[5]
名称 位置
北区杂废物舍场 台北市东门町90番地
南区杂废物舍场 台北市三桥町31、33番地地先
屎尿杀菌池[5]
位置 完工日 容量
中仑杀菌池 台北市中仑283番地 1928年11月1日 8,000石
中和庄杀菌池 海山郡中和庄龟仑兰溪洲 1937年7月13日 3,528石
有明町杀菌池 台北市有明町四丁目59番地 1929年3月31日 6,000石
大竹围杀菌池 新庄郡鹭洲庄三重埔大竹围 1930年6月15日 15,000石

参考资料

  1. ^ 1.0 1.1 龍口町「塵芥燒却場」.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国家文化资产网.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2). 
  2.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第58次文資會通過王寵惠墓園古蹟指定,登錄龍口町塵芥燒却場歷史建築. 2014-06-20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3. ^ 台北市塵芥燒卻爐新設費資金借入. 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 1932-05-01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4. ^ 水谷聪、颜嘉真. 台北市で発見された岩本式焼却炉について. 第26回廃弃物资源循环学会研究発表会. 2015-09-02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8). 
  5. ^ 5.0 5.1 5.2 臺北市衞生施設要覽. 台北市卫生课. 1939-05-12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