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退化
此条目论述以中国大陆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 (2020年9月1日) |
草原退化指草原植被的产量与质量下降,其宏观原因是草原生态系统衰退导致土壤环境恶化。既有自然原因,主要是人为,人为原因大抵是掠夺式过度放牧,恢复期不足,导致土壤物质流转失衡,入不敷出。[1]
类型
按区域可分为:
- 荒漠型退化:中国西北干旱风沙地区。荒漠化与草原退化相互作用,最终成为沙漠。[1]
- 盐渍型退化:土壤盐渍化,中国西北的绿洲下游、河湖、滩涂。[1]
- 黑土滩型退化:青藏高原的半湿润和湿润的高寒草甸,主要是过度放牧,鼠类危害,加以干旱,使植被破坏,裸露成黑土滩。[1]
- 毒杂草型退化:家畜过度放牧,加以鼠类危害,优质牧草被过度啃掉导致劣草反而增多(劣币驱逐良币)。华北常见毒草有棘豆、醉马草、狼毒花,不仅没经济价值,被误食还会中毒。[1]
- 水土流失型退化:黄土高原。[1]
- 石漠型退化:南方多石山区。[1]
相关条目
- 过度放牧
- 1981年内蒙古学生运动,抗议草原退化与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