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
同治
| ||
政权 | 清朝 | |
君主 | 清穆宗载淳 | |
历时 | 13年 | |
|
---|
同治(满语:ᠶᠣᠣᠨᡳᠩᡤᠠ
ᡩᠠᠰᠠᠨ,穆麟德转写:yooningga dasan;蒙古语:ᠪᠦᠷᠢᠨ
ᠵᠠᠰᠠᠭᠴᠢ,西里尔字母:Бүрэн засагч;1862年—1874年)为清朝第十位皇帝清穆宗载淳的年号,前后共13年。[1]
清文宗驾崩后,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𫍽等人联合发动了祺祥之变,肃清了顾命八大臣势力,也将原拟的祺祥年号废除,改为同治。同治十三年十二月,清穆宗驾崩。同年十二月十五日,立改次年为光绪元年。
改元
-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清文宗驾崩。七月二十九日,原立定次年年号:祺祥。十月五日,立改次年年号:同治。十月九日,清穆宗载淳即位(时年五岁),有诏立隔年改元:同治。[2]
-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清穆宗驾崩。十二月十五日,有诏明年改元光绪。[3]
大事记
- 1864年清同治三年六月,湘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后开始纵火杀掠,屠杀平民,史称湘军南京屠城。
- 1865年清同治四年四月,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为捻军所杀。
- 1867年清同治六年二月,台湾罗发号事件。
- 1867年清同治六年十二月,东捻军被平定。
- 1868年清同治七年七月,西捻军主力被平定。
- 1870年清同治九年六月,长江特大洪水,川、鄂、湘、赣、皖诸省受灾,灾情数百年罕见,史称庚午之灾。七月,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
-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九月,迎娶皇后阿鲁特氏(孝哲毅皇后)。
-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正月,亲政,同年同治陕甘回乱及云南回乱大致平定。
-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六月,台湾牡丹社事件爆发,与日本在北京订立北京专约。
-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九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 1875年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崩,享年18岁。
考证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清文宗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清穆宗即位,随驾诸臣拟定兴符、安禧、祥祐、祺祥四个备选年号,肃顺、载垣等顾命八大臣选定“祺祥”为新君年号。当年九月三十日(11月2日),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祺祥政变,逮捕肃顺、载垣等人。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五日(11月7日)两宫皇太后颁诏,宣布废除“祺祥”年号,命议政王军机大臣恭拟“同治”二字进呈,为新年号。
因“同治”年号在满文称之“Yooningga Dasan” ,Yooningga意为“共同”, Dasan 意为“政治”,直接翻译成汉文看似“共同而治”,故有称同治年号的意思是代表“两宫太后共同而治”,此言可能有误。因两宫听政是一时之计,不可能成为皇帝的年号。实际上清兵入关后早已汉化,“同治”应该是出自于《书经.蔡仲之命》:“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
也有人认为“同治”是一种“两宫太后共同而治”的影射。
公元纪年对照表
同治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
公元 | 1862年 | 1863年 | 1864年 | 1865年 | 1866年 | 1867年 | 1868年 | 1869年 | 1870年 | 1871年 |
干支 | 壬戌 | 癸亥 | 甲子 | 乙丑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同治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
公元 | 1872年 | 1873年 | 1874年 | |||||||
干支 | 壬申 | 癸酉 | 甲戌 |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
- 中国
- 越南
- 日本
- 南洋
参见
参考文献
- ^ 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第223页。
- ^ 赵尔巽. 清史稿本紀二十一穆宗本紀一. 维基文库 (中文).“〔咸丰十一年七月〕癸卯,文宗崩。……乙卯,定年号祺祥。……〔十月〕庚申,诏改祺祥为同治。……甲子,上御太和殿即皇帝位,受朝。颁诏天下,以明年为同治元年。”
- ^ 赵尔巽. 清史稿本紀二十三德宗本紀一. 维基文库 (中文).“〔同治十三年〕十二月癸酉,穆宗崩,无嗣。……甲辰(当作“甲申”),诏以明年为光绪元年。……〔光绪元年正月〕戊午,上御太和殿,即皇帝位。”
深入阅读
- 李崇智. 中国历代年号考.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年12月. ISBN 7101025129.
- 邓洪波. 東亞歷史年表. 台北: 国立台湾大学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计划. 2005年3月 [2007年3月10日]. ISBN 978-986-00-0518-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年8月25日) (中文).
前一年号: 咸丰 |
清朝年号 1862年-1874年 |
下一年号: 光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