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範鑄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范铸法
以“範鑄法”的“先鑄法”分鑄的后母戊大方鼎是目前已發現的最大、最重的中國青銅容器。

範鑄法是一種金屬器鑄造方法,是古代中國青銅器最主要的成形方法。這種方法先製作,繼而透過模製作,再使用範製作鑄件。

過程

鑄造車軎的陶質“內範”(中間)和“外範”(兩旁)。澆注時,將兩片外範裹著內範,三片範之間的空隙為「範腔」。透過「澆注系統」的管道注入金屬溶液至「範腔」之中,冷卻後溶液會凝固成車軎。

要選取一些常用的處理過的泥料,透過雕塑和焙燒而製成模(model,pattern)。在模的輪廓上覆蓋另一種材料,再透過焙燒,就可以製作出具備模的輪廓的範(mould)。將範從模上分離,在範基礎上,再製作鑄件。除了在使用焚失法失蠟法等少數情況下,一般範鑄法中都需要多片的範,是為組合範。又按在澆注階段的位置,而分為內範和外範。內範被「範腔」包裹在內,外範則在外包裹著「範腔」。這階段的過程是先溶化要製成鑄件的金屬,再將已變成液態的金屬透過「澆注系統」(即是「範腔」與外界的管道)注入範(鑄型)的「範腔」中,待金屬冷卻凝固,將範與金屬分離,金屬便會為一個一定形狀的物件(鑄件)。[1]

分類

圉卣西周早期文物。多以榫卯式鑄接的方法鑄造。
半兩錢銅合範,可見銅範法和合範法在鑄幣上的應用。

範鑄法可細分為多種不同的方法。

按鑄造過程

按不同的鑄造過程,可分為多種方法。

  • 整鑄也稱「渾鑄」,是指器物整體一次鑄造成型的工藝方法。
  • 分鑄也稱「鑄接」,是指器物不同部位通過鑄造連接而使不同部位之間或固緊,或留有間隙可轉動但不能拆走。分鑄可分為先鑄法和後鑄法。先鑄法是先鑄附件,在將其放進器體的陶範中與器體鑄接。後鑄法是先鑄造器體,再接鑄附件,又分為榫卯式鑄接[2]和鉚接式鑄接[3]兩種。商代的分鑄法以「後鑄法」較多,春秋戰國時期則以「先鑄法」為主流。[4]
  • 疊鑄也稱「層疊鑄造」,是指用陶範範料在疊鑄範盒中翻製作出多件範片或範塊,繼而組裝成疊鑄範,烘焙後可同一時間鑄造整串鑄件。此法可提升生產效率,常用於鑄造造型簡單而生產量大的鑄件如車馬器錢幣機械零件。初見於戰國,盛行於東漢[5]

按範的材質和形式

按範的材質和形式,可分為多種方法。

  • 合範法是指透過組合範鑄造的方法。若範是完整一塊的,稱為整體範;若要幾塊範組合在一起才能完成鑄造過程,則其範稱為組合範。合範法鑄造的器物常留有範線
  • 陶範法是指透過陶範鑄造的方法。通常陶範都是一用即棄的。製作陶範的原材料主要是植物纖維草木灰、熟料等物質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形成,通過加入砂來提高耐火度,加入熟料减低收縮量,加入植物纖維和草木灰提高透氣性。大型青銅器陶範是直接裝置在地上的[6]。陶範法的主要流程是[7]
  1. 雕塑待鑄造的泥模;
  2. 烘培泥模變硬,在泥模上分塊製作外範
  3. 在外範上補課紋飾
  4. 形成空腔;
  5. 製作銘文泥模,嵌入泥芯
  6. 合範,将外範與泥芯組合到一起;
  7. 陰乾陶範後,加熱到600攝氏度-900攝氏度;
  8. 澆注青铜液,冷卻後清除外範和泥芯,精整並抛光。
  • 金屬範法是指透過金屬範鑄造的方法,下又按不同的金屬細分為銅鑄法和鐵鑄法。金屬範導熱系數高,溶液在範腔中冷卻凝固快,成品尺寸整齊,可重複使用,稱為一範多鑄,常用於鑄造造型簡單而生產量大的鑄件如兵器錢幣工具農具等。
  • 石範法是指透過石範鑄造的方法。先秦時代最常見的石範用砂巖製成。石範充型性能差、退讓性低,只能鑄造簡單的鑄件,但可一範多鑄。[8]

注釋

  1. ^ 陳佩芳:《中國青銅器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第六冊,1532-1543頁。
  2. ^ 榫卯,粵音「筍牡」,普通話音「sǔn mǎo」,是指在兩件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种凹凸結合的連接形式。凸出的部分為榫(或榫頭);凹入的部分為卯(或榫眼、榫槽)。
  3. ^ ,粵音「牡」,普通話音「mǎo」。鉚接(riveting)是指利用軸向力,將零件鉚釘孔內釘桿墩粗並形成釘頭,使多個零件相連接的方法。
  4. ^ 青铜词典. [2015-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7). 
  5. ^ 陳佩芳:《中國青銅器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第六冊,1539-1541頁。
  6. ^ 馬承源. 中國古代青銅器.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年: 頁9–10 (中文(简体)). 
  7. ^ 吴来明,周亚. 雄奇宝器:古代青铜铸造术. 西安: 文物出版社. 2008年7月: 页6. ISBN 9787501024988 (中文(简体)). 
  8. ^ 陳佩芳:《中國青銅器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第六冊,15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