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河南长孙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河南长孙氏北魏至隋唐时期以河南郡为郡望的虏姓世族,后成为关陇集团的重要组成,著名人物有长孙道生长孙俭长孙稚长孙晟长孙无忌长孙皇后长孙顺德等人。

起源

河南长孙氏原为鲜卑拓跋部一族,在酋长拓跋邻时,将七个兄弟分开,各自统领一个部落,各部落分别定名字为纥骨氏普氏拔拔氏达奚氏伊娄氏丘敦氏俟亥氏,加上叔父的乙旃氏,和远亲车焜氏,与皇族拓跋氏号称帝室十姓,互相不同婚姻。拓跋邻二哥统帅拔拔部,遂以部为拔拔氏。到昭成帝拓跋什翼犍(338-376年在位)时期,拔拔氏的长孙仁成为南部大人,其子由拓跋什翼犍赐名长孙嵩,长孙嵩一名在《晋书》卷一一九《姚泓传》记载为司徒、南平公“拔拔嵩”,14岁时即代替父亲统管部族事务。拓跋什翼犍末年,苻坚遣其大司马苻洛率众二十万攻击鲜卑南部,鲜卑白部、独孤部抵挡不住,拓跋什翼犍派南部大人刘库仁率骑兵十万迎战于石子岭,为秦军所败,刘库仁投降秦军,拓跋什翼犍率鲜卑王庭逃到阴山之北。苻坚任刘库仁、刘卫辰分别代理国事。长孙嵩与另外一个南部大人元他率部族依附了刘库仁。

386年(登国元年),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在鲜卑独孤部、贺兰部和旧臣长孙犍、长孙嵩、元他的支持下,登上代王之位,建都平城,长孙嵩被重新任命为南部大人,成为功臣之一。长孙嵩历任侍中司徒、相州刺史,封南平公。魏明元帝时与山阳侯奚斤、北新侯安同、白马侯崔宏等八人,世号“八公”。[1]

魏太武帝即位后,成为三朝元老,官任左辅,进爵北平王。437年(太延元年)正月去世,年八十,谥曰宣惠王。有子长孙颓长孙寿,长孙颓生长孙敦,敦生长孙道,道生长孙悦,世袭北平王。五世孙长孙俭,北周柱国大将军[2]

长孙嵩堂侄长孙道生,为另一支长孙氏,长孙无忌即为其七世孙。

还有一支长孙氏来自于长孙嵩同时代的长孙肥,长孙肥十三岁时担任拓跋什翼犍的侍卫。道武帝拓跋珪流落独孤部及贺兰部时,为其亲信侍从。登国初年(386年),拓跋珪登上代王之位,长孙肥与莫题等俱为帐下大将,屡有军功。以功赐爵琅邪公,后改卢乡公。他善于谋略,勇冠诸将。前后征讨,未尝失败。后降爵为蓝田侯。天赐五年去世,谥曰武,陪葬金陵。子长孙翰,封平阳王,也是明元帝太武帝时名将。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带领鲜卑大臣、贵族从平城迁都洛阳,推行说汉话、改汉姓、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等汉化改革。在太和二十年下诏将皇族鲜卑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籍贯为河南洛阳,其他鲜卑贵族纷纷跟从,长孙嵩、长孙道生、长孙肥后裔也以河南洛阳为郡望

河南长孙氏前期的人有的并无汉文名字,如长孙道生之子长孙抗,鲜卑名乌者,孙长孙观,鲜卑名拔六观,长孙稚,鲜卑名冀归,长孙陵,鲜卑名敕斤陵。可能在太和改氏时,重新起名,或取鲜卑名最后一字。

世系

参考

  1. ^ 《北史》:明元即位,山阳侯奚斤、北新侯安同、白马侯崔宏等八人坐止车门右,听理万机,故世号八公。
  2. ^ 文苑英华》九百五和《全后周文》卷十:《周柱国大将军拓跋俭神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