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美夫
施美夫 George Smith | |
---|---|
出生 | 1815年6月19日 大英帝国萨默塞特郡威靈頓 |
逝世 | 1871年12月14日 大英帝国肯特郡布萊克希斯 |
施美夫[1]會督(George Smith,1815年6月19日—1871年12月14日,或譯史密夫、四美[2]、司蔑,因為當年的譯名欠缺統一。)是英国圣公会来华传教士,聖公會維多利亞教區首任會督(主教,1849年—1865年),亦曾擔任香港的“教育委員會”主席,及多家由教會開辦學校的校長,被譽為香港現代教育的先驅。
生平
1815年6月19日,施美夫出生於英格兰西南部森麻實郡的惠灵顿。1837年获牛津大学学士学位(1843年获硕士学位,1849年获博士学位)。
1839年,施美夫成爲英國聖公會会吏,1840年被按立为會長(牧师)。不久他加入英国圣公会的海外差会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成为一名傳教士。
1844年9月25日,施美夫和麥麗芝牧師(T.McClatchie)抵达香港,他们是最早来华的2位英国圣公会传教士。
1845年5月25日,施美夫和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主教全家一起离开香港,于6月16日抵达上海,在上海住了大约10天后,施美夫前往宁波、福州等通商口岸考察。他们对通商口岸进行考察后,确定浙江宁波为该差会在中国的传教中心。由于健康原因,1846年10月6日回到英国。他回国后,极力宣传中国的属灵需求,号召更多同工奉献,并筹集了宣教资金。1847年,他还将通商口岸的见闻写下来,撰成《五口通商城市游记》一书。
1849年5月29日,34岁的施美夫在英国坎特伯雷大教堂被授予圣职,出任新成立的中国维多利亚教区會督(主教),负责香港、大陆、日本等远东地区的宣教工作。与此同时,他同大英圣书公会的秘书布朗黛蓝牧师(Rev.A.Brandram)的女儿结婚。
1850年3月29日,施美夫夫妇同孟可美牧师(Rev.E.T.R.Moncrieff)、岳牧师(F.F.Gough)、温敦牧师(w.welton)以及札成牧师(Mr.R.D.Jackson)一起乘坐“乔治·速洛克爵士号”(sir George Pollock)抵达香港。他在香港致力于传教及教育工作,並擔任聖保羅書院之第一任校長。他在香港的期間,亦有到亞洲其他國家地區傳教。[3]
1853年,施美夫出任香港“教育委員會”主席(“教育委員會”其後於1865年改組為「官校署」,是香港教育局的前身),负责督导5间政府资助华人学校的发展,因此施美夫被誉为“香港现代教育的先驱”。聖公會當時開辦的中等學校,還有拔萃書室(The Diocesan Native Training School),是一八五九年由史密會所創設,它是拔萃男書院和拔萃女書院的前身。
1864年,施美夫離開香港回到英國定居,次年从主教职位退休。
1871年12月14日,施美夫於英國Blackheath(当时属于肯特郡,今属伦敦)家中病逝,享年56歲。
著作
- China, her future and her past: Being a charge delivered to the Anglican clergy in Trinity Church, Shanghae, on October 20, 1853. London, 1854.
- A narrative of an exploratory visit to each of the consular cities of China, and to the islands of Hong Kong and Chusan: On behalf of the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in the years 1844, 1845, 1846. London, 1847.
- Ten weeks in Japan. London, 1861.
- The case of our West-African cruisers and West-African settlements fairly considered. London, 1848.
- Lewchew and the Lewchewans: Being a narrative of a visit to Lewchew or Loo Choo, in October, 1850. London, 1853. About the Ryūkyū islands. (Also available he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Our national relations with China: Being two speeches delivered in Exeter Hall and in the Free-Trade Hall, Manchester. London, 1857. (Also available he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ource
- Bickley, Angela. "George Smith (1815–1871)."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51:124–5.
外部連結
- An engraving of Smit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the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 聖保羅書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歷史
註釋
- ^ 香港聖公會《施美夫會督的教區旅遊日誌[永久失效連結]》
- ^ 《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p.2580「Smith, George」條。
- ^ 钩沉 | 香港现代教育的传教士:施美夫. 基督時報. 2023-07-03 [2024-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2).
參考文獻
- 植文希,(n.d.),教會與香港初期教育
聖公會頭銜 | ||
---|---|---|
前任: ' |
香港維多利亞會督 1849-1865 |
繼任: 柯爾福 |
學術機關職務 | ||
前任: 史丹頓牧師(創辦人) |
聖保羅書院校長 第1任(1850—1864) |
繼任: 柯爾福主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