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神社
23°28′53″N 120°28′8.5″E / 23.48139°N 120.469028°E
嘉義神社 | |
---|---|
嘉義神社/かぎじんじゃ Kagi Jinja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臺南州嘉義市山仔頂250番地(今嘉義公園內) |
宗教 | 神道 |
主祭神 |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彦名命) 天照大神 |
例祭 | 10月28日 |
社格 | 縣社(1917年列格) 國幣小社(1944年升格) |
建筑详情 | |
本殿構造 | 第一代神社 流造 第二代神社 具千鳥破風之流造 |
建立时间 | 大正四年(1915年) |
拆毁时间 | 民國83年(1994年) |
地圖 | |
原嘉義神社暨附屬館所(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 |
---|---|
位置 | 臺灣嘉義市東區公園街42號 |
建成时间 | 1940年代 |
官方名称 | 原嘉義神社暨附屬館所(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
類型 | 登錄等級: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其他設施 |
评定时间 | 1998年10月15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神道 |
---|
嘉義神社是一個創建於1915年之神社,其殘存之設施及建築位於臺灣嘉義市東區嘉義公園內。
該神社之社格在1917年被列屬縣社,後於1944年升格為國幣小社。該神社(之本殿)約在1949年被改作嘉義市忠烈祠。
1994年4月24日,原拜殿與本殿建築在大火中燒燬;原址後於1998年建立射日塔。
1998年,該神社之殘存建築被指定為嘉義市市定古蹟,指定範圍含第一代神社遺跡及第二代神社附屬建築(齋館、社務所、手水舍、參集所、神輿庫、參道)。當前齋館與社務所等設施以嘉義市史蹟資料館之名向大眾開放。
歷史
創立
嘉義神社的建立是在當時1910年代嘉義廳官民倡議下,於1911年6月在嘉義俱樂部召開了首次嘉義神社興建評鑑委員會。而明治天皇於1912年7月駕崩之事,使時任嘉義廳長津田義一更決心要建造嘉義神社,並在同年8月召開了第二次協議會,提出要祭祀明治天皇、天照大神及臺灣神社祭神的想法,並由津田擔任嘉義神社建設發起人,選定當地仕紳伊東義路、宇都宮讜藏、西川利藤太、加土峰吉、栗本藤次郎、林玉崑一起連署,於1912年11月22日向時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申請設立嘉義神社,此申請於1912年12月24日通過,並在1913年開始舉行募款活動。
然而,嘉義神社的建立過程並不順利,1913年7月的水災使得嘉義廳唯一的金融機構嘉義銀行暫停營業,造成募款活動度停滯,加上當時阿里山檜木價格飛漲,使募款活動多次延期直至1916年11月才結束。另外,加上阿里山作業所的機械故障問題,造成了神社用的木材供給延遲等問題[1]。
1915年4月,當局選址在嘉義公園東側的丘陵地建立嘉義神社。嘉義神社於1915年5月1日動工,並由名古屋市的名匠伊藤滿作(亦為第一代臺中神社設計者)設計,同年10月20日竣工,同月28日舉行鎮座式落成,總費用36,000多圓。
第一代嘉義神社社殿為流造形式,設施包含本殿、幣殿、拜殿、玉垣、手水舍、鳥居、揭示場、社務所等設施,材料使用阿里山檜木,為當時嘉義廳官民參拜的神社,祭神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天照大神,例祭日為10月28日[1]、祭神係由伊東義路至臺北的臺灣神社迎請而來。嘉義神社祭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亦考量了其與嘉義市兩處御遺跡地的淵源。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於1896年10月9日自大林出發抵達嘉義,在占領了嘉義城的四座城門後,先在埤子頭的榕樹下休憩及進行指揮,在當日下午攻陷嘉義城後從北門進城。此榕樹下之「埤仔頭司令所」於1935年12月5日被列為史蹟。另一處則是北白川宮於10月9日至18日待在的舊軍營竹造建物,位於嘉義市北門,是為「嘉義御舍營所址」,嘉義市於1929年立有石碑予以紀念,此處亦於1935年被列為史蹟[1][2]。
1917年10月23日,嘉義神社列格為縣社[3]。臺灣在1920年改為州廳制後,嘉義廳被廢除,改為臺南州下的各郡,嘉義神社的氏子則改為嘉義市以及周圍的嘉義郡、新營郡、東石郡、北港郡、虎尾郡、斗六郡[3]。然而,此地方行政改制後,嘉義街不再是當地行政中心,除了引起嘉義置州運動亦使得嘉義的發展停滯,且連帶影響到嘉義神社發展。
雖然嘉義神社的氏子人數較新竹神社多,但嘉義神社比起同社格的新竹神社、臺中神社,相對未受當局重視;後兩神社在例祭時,皆有州知事前往參拜,而嘉義神社例祭僅有內務部長及地方課長層級的長官參與[4]。
第二代神社
1930年代,時隔嘉義神社鎮座已二十餘年,因神社社殿有白蟻問題,加上逐日增加的參拜人數,致使神社空間漸不敷使用,故於1937年3月由臺南州知事組成了「嘉義神社奉贊會」,倡議改建並擴大嘉義神社之規模,預算為20萬圓[5]。嘉義神社改建工事於1939年8月14日向臺灣總督府提出,並在1940年3月7日通過。
神社改建工程分為兩期,第一期的社殿新建工程1940年11月1日舉行地鎮祭動工,於1942年6月13日舉行上棟祭,而後因預算不足,再增加了25萬圓,第二期的附屬社殿於1943年8月9日竣工。第二代嘉義神社設施有本殿(含向拜),祝詞殿、幣殿、拜殿(以上皆為流造形式之檜木造及銅板葺建築)、瑞垣、玉垣、神饌所、迴廊、祭器庫、神輿庫、社務所、參集所、齋館、第一鳥居(鋼筋混凝土造)、第二鳥居(木造)、第三鳥居、手水舍、神職宿舍、社號標、大燈籠3對,中燈籠1對[3],且神社座向從座北朝南改為座東朝西。而嘉義神社原社境為8,609坪,在徵收相鄰之私有地後,面積增加為10,075坪[5]。另外,於1943年8月舉行遷座祭後,第一代嘉義神社的舊本殿便搬到嘉義神社所屬的攝社,改祀奉倉稻魂命、大宮賣神、猿田彥神[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為培養敬神思想的要務之急,於1943年11月18日由時嘉義神社社司長束有鄰、嘉義神社氏子總代早川宜義、小西國平、徐杰夫、蘇育奇、大森茂申請嘉義神社升格。1944年3月28日,嘉義神社升格為國幣小社,與新竹神社、臺中神社同為臺灣於1940年代升格為國幣小社的三所神社,亦為其中最晚升格者。1944年7月2日,嘉義神社例祭日改為10月7日[3]。
戰後:縱火及觀光發展
二戰後,嘉義神社便閒置直至1949年3月由嘉義市政府接管,並將神社社殿建築改作嘉義縣羨忠烈祠使用,並在本殿西側新建一道磚牆,將齋館及社務所隔開,借給軍方作為八二八醫院使用,直至1987年才還給嘉義市政府。同年,因齋館及社務所有嚴重漏水問題,故委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進行修復研究,而霖園集團國泰人壽基金會亦捐贈500萬元作為修復經費。
社務所後於修復後作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於1993年8月開幕。然而於1994年4月,作為忠烈祠的神社本殿發生大火而燒毀;同年底,市政府決亦於本殿原址興建高60公尺的瞭望塔,作為發展觀光之地標。此塔於1997年1月動工,1999年3月完工,並命名為「射日塔」[6]。
1998年10月,嘉義神社附屬建築被列為嘉義市市定古蹟,古蹟範圍包括齋館、社務所、手水舍、參集所、神輿庫以及參道和參道兩旁的石燈籠和高麗犬石雕。隨著齋館在之後修復後,其亦作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並於2001年1月5日重新開館啟用[6]。[7][8]
2016年,園區在經過三個月更新工程後再度重新開放,其館舍空間則重新規劃,並新增了特展區及文創商品販售區。[9]2019年,史蹟資料館改委由民間業者經營,結合餐飲與文創形式營運。[10][11][12]
社司
姓名 | 任期 | 備註 |
---|---|---|
田邊三亮 | 1915年至1926年 | 初代社司,因年長退職 |
丹治廣行 | 1926年至1926年 | 原為臺北稻荷神社社司,至嘉義神社僅三個月,因精神衰弱退職 |
隈元多市郎 | 1926年至1932年 | |
長束有鄰 | 1932年至1945年 | 於1940年代兼任阿里山神社社掌 |
設施
嘉義神社原社境為8,609坪,在徵收相鄰之私有地後,面積增加為10,075坪, 該神社依山而建造。當前第二代神社設施本體則設有包括齋館、社務所、休憩所、手水舍、祭器庫與參拜,及1915年的第一代神社遺跡。
-
嘉義神社齋館
-
嘉義神社齋館
-
嘉義神社祭器庫
-
嘉義神社齋館近照
鳥居
嘉義神社原設有鳥居,其中二之鳥居屬於靖國鳥居,而此座鳥居於日治末期改建為明神鳥居,該鳥居後於戰後遭到拆除,即今忠烈祠牌樓所在。第三鳥居位於神社境內之第二對狛犬之階梯處,現已拆除。
拜殿、本殿
拜殿是神社進行祭祀儀式和進行參拜的場所,本殿為神社內最重要的建築,作為祭祀者進行祭祀儀式的場所使用,是當時第二代嘉義神社最大的建築物。該建築於1994年的火災中全毀,現原址改建為射日塔。
齋館及社務所
今日的嘉義神社遺跡仍保存了包含了齋館與社務所兩座建築,該兩棟建築的設計形式屬於木造的「書院造」建築,屋頂均採用「入母屋」型式,是目前在台灣較為少見的建築樣式之一。這兩座建築空間在相互串聯,兩者建築間則設有一個中廊可以相互連接進出,建築物前方設有院門,前後皆有庭院。[13]
齋館和社務所的建築結構均採用磚木混和的構造方式,木造材料上屋樑皆使用臺灣檜木,而椽子及桁條則使用杉木。基座擡高約60公分,並以洗石子進行裝飾。犬走和排水溝部分則以水泥粉刷。建築物的外牆壁體使用了傳統的真壁(編竹夾泥牆)裝飾,再以「下見板張」(雨淋板)進行覆蓋。而齋館的入口玄關屋頂則採用千鳥破風的設計,破風板則是以素木雕刻著豬目懸魚裝飾,屋面則以黑瓦覆蓋。兩棟建築的門窗多為橫拉門,少數為推拉門,而窗戶部分則有固定格柵玻璃窗、紙橫拉窗等不同款式。建築的主結構主要使用木柱,其中齋館的玄關柱設置在沓石之上,柱根上有銅質的「金物根卷」以防止水濺腐朽。齋館的柱上端榫接平直的「頭貫」,柱外突出有雕飾的「木鼻」;而社務所則無此設計。此外,齋館及社務所的外牆簷下均有斗栱出挑,齋館的斗栱採用「出三斗組」設計,而社務所則採用「大斗肘木」設計。
在室內面積上,齋館內部平面呈現長方形,約為70坪,通寬21.85公尺,進深9.95公尺。,主要空間包括玄關、廣間、居間、便所和廊下,齋館的主要功能是作為神社祭祀前齋戒和準備相關典禮的場所,式場則是供信徒參與祭祀活動的場所,此外則設有休息室提供神職人員和信徒休息、準備等用途。在空間格局仍保留了日本傳統建築的特色,包括其天花板、塌塌米地板、紙橫拉門、玄關、外廊道等結構。
社務所的室內面積為61.16坪,通寬17.29公尺,進深9.6公尺,整體格局略成L型。其中被中廊劃分的空間主要用作廣間、管理空間和辦公室,其其則為居間和面向庭園的緣側,該建築主要是供神社的工作人員使用,內部設有多個房間。室內地面上,兩座建築主要使用木地板,其他空間的地面則根據用途而分別採用不同的材質,如洗石子地板、水泥粉刷及馬賽克等。齋館屋頂採用了洋小屋真束小屋組的正同柱屋架,總共有九條屋樑,而社務所則採用了洋小屋對束小屋組的副同柱屋架,總共約11條屋樑。,此外社務所在創立初期,曾在外設有「兵器祀神」[14]
祭器庫
祭器庫是一個用於儲存祭祀器具的場所,其中嘉義神社存有一處祭器庫,該建築物位於拜殿左側,是一個以鋼筋混凝土和瓦茸建造的長方形建築物,用於存放神輿等物品。其建築屋頂則使用了「入母屋流造」造型,入口設置在建築物的單側,三面則開有窗戶。[13]。
參集所
又稱為休憩所,該設施設立之初衷是為方便集結準備參拜的民眾休息而設立,其位置位於手水舍之前,接近社務所附近。為容納大量的參拜者,該場所必須快速進出,並提供及時遮風避雨的功能,該建築物個被設計成半開放式的亭子,並未有門窗,同時能保護參拜者不受風雨的干擾,具有涼亭功能。
手水舍
手水舍作為提供參拜者在參拜前進行身心淨化、洗手、漱口的場所使用,又稱為稱為「水盤舍」或「淨手亭」,第二代嘉義神社的手水舍於1945年啟用,該建築為一座獨立的四柱庭建築,中央設有一個八角形的手水鉢,手水鉢上刻有土木建築請負業田木組所貢獻的「奉獻 昭和十七年十月 嘉義土木建築請員業組合員一同 世話人 田木權二」字樣,並放有一個石盤和一把長柄水勺供參拜者洗手和漱口之用,以達到淨身淨心的效果。此外,手水舍內還設置了解說牌,讓參觀民眾了解手水舍的使用步驟以便使用。
第一代嘉義神社殘跡
第一代嘉義神社殘跡位於第二代嘉義神社拜殿的西北側,該建築原本於1915年啟用,建築方向坐北朝南。現在僅留下柱基遺構和石砌基壇。其中南邊的柱基遺跡原本是32坪的拜殿,北邊的石砌基壇則是12坪的本殿。當時兩座建築都是使用木構造,但因為遭受蟻害和腐朽的問題,在二戰後被拆除。
2019年由於其周遭樹木之根系造成基礎崩壞,故將樹木移植並修復殘跡[15]。
文物
神社社號碑
社號碑被視為神社最重要的標誌,並標示著神社的名稱和座落地點,嘉義神社社號碑設立於神社入口處,其下方台座上刻有「永登組 石工 稻富松市」,戰後,該國民政府將表面重新刻成「嘉義縣忠烈祠」。
狛犬
狛犬又稱之為「高麗犬」、「貊白犬」或「唐獅子」,被視為守護神社的重要象徵,當前於神社保存的兩對狛犬是第二代嘉義神社的附屬建物,建於1943年。[16]
寶物
嘉義神社在過去曾藏有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1895年在臺灣乙未戰爭使用之臺灣麻布戰時服、眼鏡、針線。
1931年8月12日由神宮司廳進獻的梓弓、錦靭、楯、銅黑造太刀、鏡子也曾藏於神社。[3]。
棟札
嘉義神社現存一座上棟木牌(棟札),該棟札為長條型木製碑。刻有大正八年九月八日上棟執行齋嘉義神社司長東有鄰、右側寫寫棟梁永田富夫、左邊寫側受員角田幾一。背面中間寫著:「嘉義市榮町八丁目十三三井一郎屋舍」字樣,兩旁有屋船久久知命(家屋守護神)、手置帆負命(工匠守護神)、屋船豊宇氣姫命(家屋守護神)、彦狭知命(工匠守護神)字樣,該棟札現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17][18]
石燈籠
石燈籠通常放置在神社入口或境內,以提供園區照明,內部配有電線和電燈等設備。嘉義神社在落成時,則於神社各處設立大型和小型兩種型式的燈籠,並按等距離間隔擺設。並由各地的民間企業、株式會社所貢獻,包括虎尾郡、北港郡、斗六郡氏子及新高製糖株式會社嘉義工場等。另外忠烈祠(原二之鳥居)後方的碑樓,則設有東石郡氏子及臺灣教育會嘉義支會所奉獻的石燈籠,牌樓下方左側的石燈籠上另刻有「發起人 江中佐一郎 高野教明」字樣。
戰後,多數石燈籠大多遭到拆除。當代在神社周遭地區仍保存著大量石燈籠竿的殘跡。其中神社外側仍保存一對大型石燈籠下半部及基座,左右共有兩座,後方下面刻有「臺北市 株式會社 昭和石栈工業謹製」。
圖片
- 第一代神社
-
第一代嘉義神社參道及鳥居
-
第一代嘉義神社全景(1910年代)
-
第一代嘉義神社社殿(1930年代)
-
第一代嘉義神社,可見鳥居、社號標及石燈籠(1930年代)
- 第二代神社
-
嘉義神社第二代社殿(現為射日塔),左側為拜殿
-
第二代嘉義神社拜殿
-
第二代嘉義神社本殿
-
第二代嘉義神社的第一鳥居
-
第二代嘉義神社的第三鳥居
- 現存遺跡
-
嘉義神社手水舍
-
嘉義神社手水舍淨手池
-
嘉義神社祭器庫
-
嘉義神社之狛犬
-
嘉義神社參道旁的石燈籠其一,1920年建造
-
嘉義神社參道旁的石燈籠其二,1920年建造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長束, 有鄰. 嘉義市制五周年記念誌 嘉義神社並に御遺基地に就いて. 1935-02-09.
- ^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 1935-12-15.
- ^ 3.0 3.1 3.2 3.3 3.4 3.5 內閣. 県社嘉義神社(台南洲嘉義市山子頂二百五十番地鎮座)ヲ国幣小社ニ昇格セラル. 公文類聚. 1944.
- ^ 4.0 4.1 小野, 純子. 嘉義神社の創建について : 周辺との関わり. 名古屋市立大学大学院人間文化研究科. 2017.
- ^ 5.0 5.1 臺灣總督府. 開山神社及嘉義神社奉贊會ニ對スル州費補助認可指令案. 臺灣總督府檔案. 1937.
- ^ 6.0 6.1 楊仁江. 嘉義市市定古蹟原嘉義神社附屬館所調查研究. 嘉義市文化局. 2004.
- ^ 顏永欽. 日式木屋/嘉義 史蹟資料館 - 玩咖Playing - 自由電子報.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5-07-30 [202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 ^ 小編. 綠蔭中的歷史情懷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 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 [202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中文(繁體)).
- ^ 者王善嬿. 嘉市史蹟資料館重開幕 濃濃東洋風 - 地方.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6-02-05 [202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中文(臺灣)).
- ^ 丁偉杰. 嘉市史蹟資料館委外 華麗變身「昭和J18」文創餐廳 - 生活.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9-01-25 [202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中文(臺灣)).
-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城市找樂子】嘉義‧昭和十八J18 史蹟資料館躍升文創基地 - 生活週報.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9-04-06 [202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6) (中文(臺灣)).
- ^ 丁偉杰. 嘉市史蹟館委外經營 變身餐廳 - 地方.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9-01-28 [202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中文(臺灣)).
- ^ 13.0 13.1 原嘉義神社暨附屬館所(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 ^ 中華民國文化部. 嘉義神社社務所與古砲-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中文(臺灣)).
- ^ 嘉義公園第一代神社遺址修復啟動 古蹟與樹木共存雙贏. 台灣好新聞. 2019-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3).
- ^ 丁偉杰. (嘉義)狛犬守護嘉義神社 常被當獅子 - 地方.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7-07-26 [202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中文(臺灣)).
- ^ 嘉義神社上棟木牌.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中文).
- ^ 嘉義神社上棟儀式之上樑記牌.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中文).
- 饒嘉博等編,2005年12月,嘉義市文化資產資料手冊。嘉義市;嘉義市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