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北匈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匈奴匈奴分裂成兩部之其中一部,相對於移居在河套一帶的南匈奴而言,居住在漠北一帶的匈奴人群,被稱為北匈奴。公元48年日逐王比稱單于,形成南匈奴,內附漢朝。與北匈奴蒲奴單于分立。後來因與漢朝、南匈奴和鮮卑連年戰爭,兩度西遷至烏孫、康居,進入月氏一帶,之後就沒有了記載。

歷史

南北匈奴分立

東漢初年,匈奴就大量進入塞內經營,人口不斷增加。公元46年前後,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飢疫,死亡大半。在這種情況下,統治階級因爭權奪利,稱雄漠北長達數百年的匈奴發生分裂。公元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其貴胄八部大人起兵叛亂,目的是為爭奪王位,匈奴大小單于混戰不休,互相殘殺,逐漸分裂成南北二部,南方共立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為單于,與北方的北匈奴蒲奴單于分庭抗禮。之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為新的單于,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開拓,作為緩衝地帶。

漢伐北匈奴及爭奪西域

留居漠北的北匈奴,連年遭受嚴重天災,又受到南匈奴、烏桓鮮卑的攻擊,退居漠北後社會經濟極度萎縮,力量大大削弱,多次遣使向東漢請求和親。其一怕東漢北伐,其二想挑撥破壞東漢與南匈奴的關係,以免南匈奴聯合漢朝襲擊;其三想在西域抬高自己聲望,其四想通過和親與東漢互市交換所需物資。東漢政府沒有答應和親,僅同意雙方人民互市。但北匈奴因為貧困,從公元65年至公元72年不斷入侵東漢漁陽至河西走廊北部邊塞,隨著東漢的政治穩定和經濟得到恢复發展,國力增强,在南匈奴的支持下,開始了征伐北匈奴的戰爭。

公元73年二月,東漢派竇固以四路大軍出擊佔據伊吾盧城(今新疆哈密)。同年,派班超通西域南路鄯善國,75年至76年漢匈之間對西域展開了一場爭奪戰,竇固、耿恭擊敗呼衍王和左鹿蠡王,占車師、爭奪金滿城,因漢明帝死,中原大旱,人民負擔太重,暫時罷兵。

83年,鮮卑擊敗北匈奴,南匈奴單于上書漢庭,希望藉此機會北伐,王庭回到北匈奴。但被阻止[1]。83年至85年北匈奴人先後有七十三批南下附漢,加上南匈奴攻擊,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87年鮮卑從東部猛攻北匈奴,殺死優留單于

漢破北匈奴

優留單于死後,北匈奴大亂,漠北又發生蝗災,人民饑饉,內部衝突不斷,北匈奴內部危機連連。東漢乘此時機,於89年到91年與南匈奴聯合夾擊北匈奴。

公元89年(東漢永元元年)夏六月開始,竇憲、征西將軍耿秉等人,率漢軍出雞鹿塞攻打北匈奴,與南匈奴軍隊在涿邪山會合(今蒙古國滿達勒戈壁附近)後,與北單于戰于稽落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聯軍於河雲擊破北匈奴,北單于受傷率轻骑数十逃走。汉匈联军得到北单于的玉玺,俘获北单于的母亲及男女五人。斬首八千級,生虜數千口。北單于大敗逃走,漢軍追擊3000餘里(當時一里約相當於今400-500米左右),俘殺一萬三千餘人,北匈奴先後有二十餘萬人歸附。竇憲、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漢書的編纂者班固,作為隨軍記者出征紀錄,他奉竇憲之命作《燕然山銘》。

公元90年(永元二年),大將軍竇憲派校尉閻讋率精騎三千突襲漠北,在今天新疆哈密伊吾大敗駐紮於此的北匈奴別部。一年後,91年,東漢軍又出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右校尉耿夔、司馬任奉竇憲軍令引漢軍出居延塞,在南匈奴的配合下長途奔襲5000餘里,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迫使北單于西遷鄂爾渾河流域,率殘部西逃烏孫與康居。

公元92年,北單于弟於除鞬自立為單于,向漢廷乞降,漢和帝耿夔授與璽綬。[2]但北匈奴仍不穩定,隔年於除鞬叛變,被中郎將任尚討伐。[3]又到了94年,南匈奴單于師子立。新降的北匈奴部眾對單于師子不服,在同年,十五部二十幾萬人皆叛變,脅迫前單于屯屠何之子奧鞬日逐王逢侯為單于,匈奴再次分裂,東漢派遣大軍以及烏桓鮮卑兵共四萬人大敗逢侯,逢侯遂率眾出塞,漢軍追趕不及。

北匈奴西遷

在91年北單于戰敗後,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率殘部與其他不服的漢朝的份子在此發展,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107年,逢侯趁東漢放棄西域之際,控制西域,脅迫諸國共同搔擾東漢邊疆十幾年。118年,逢侯被鮮卑擊敗,率領百餘人重新投靠東漢。

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殺死了漢朝的伊吾守將索班,並重霸哈密等綠洲小國。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班勇於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裴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巴里坤,151年夏,新呼衍王率兵攻伊吾屯城。汉遣司马达敦煌酒泉张掖等吏士4000余人,援救伊吾,至蒲類海(今新疆的巴里坤湖)司馬達部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新呼衍王闻讯退去,汉军无功而还。但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力抵禦咄咄逼人的東漢大軍,不得已開始了第二次兇險莫測的漫漫西遷之路。

因為匈奴餘眾已無法立足西域,被逼無奈,再次狼狽西逃。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大約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錫爾河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裡是康居國。至於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動,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就不得而知了。[註 1]

北匈奴與匈人

3世紀末,一个草原民族突然出現在欧洲人的視野內,東征西討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在欧洲文献裡他们被称为Hun,中文译“匈人”或者“匈奴人”。匈人於350年左右進入歐洲,隨後在稱為巴蘭比爾王的領導下開始了他們的征服戰爭,第一個目標便是當時稱為阿蘭伊朗语族人國度。

东亚的北匈奴在被汉朝军队击败之后西迁,其后是否成了入侵欧洲的匈人尚无定论。也可以解釋為西遷的北匈奴人壓迫到了日耳曼人原來的生存空間,造成日耳曼人的南侵,間接促成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肯定这一想法的人[谁?]认为,北匈奴远走欧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尔加河地区(今天的俄罗斯鞑靼自治共和国),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亚),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亚匈奴一部分与图兰低地民族融合(中亚河中地区),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区(吐火羅斯坦),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即是白匈奴[來源請求]

註釋

  1. ^ 北匈奴在被漢朝軍隊擊敗之後西遷,其後是否成了入侵歐洲的匈人尚無定論。肯定這一想法的人認為,北匈奴遠走歐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爾加河地區(今天的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亞),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亞匈奴,一部分與圖蘭低地民族融合(中亞兩河地區),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區,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

參考文獻

  1. ^ 《後漢書》卷41〈鐘離、宋、寒列傳〉:「章和二年,鮮卑擊破北匈奴,而南單于乘此,請兵北伐,因欲還歸舊庭,時竇太后臨朝,議欲從之。章上疏曰,「……誠不可許。」會南單于竟不北徙。」
  2. ^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四年春正月,北匈奴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單于,款塞乞降。遣大將軍左校尉耿夔授璽綬。
  3. ^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匈奴單于於除鞬叛,遣中朗將任尚討滅之。